因魚塭而生的超展開人生 – 養殖業者

因為很單純的念頭「每天都要吃飯」,一日三餐幾乎都是自己動手料理。

        第一次見到謝戎宥,他穿著登山品牌上衣搭配運動品牌拖鞋,乍看之下,很難聯想到他從事的行業,75年次的他,2014年因接手阿公的魚塭而回到故鄉。每天清晨六點,他會騎著摩托車從布袋鎮街上,來到離家有一段距離的魚塭,開啟工作模式。

到了魚塭後,他先到磚造工寮,將袋裝飼料放入自動投餌機中,接著啟動自動投餌機、開啟水車、巡魚塭。雖然有自動投餌機,但謝戎宥會持續觀察魚蝦餵食狀況,看是否需要人工撒料。他分享,剛回來接手時,曾自以為聰明而任意調整了自動投餌機,造成魚吃太飽,整池魚差點全軍覆沒。

確定餵食狀況後,因為採取生態養殖法,全程無藥養殖,謝戎宥得花更多時間觀察水色、環境和天候。他熟練地拉起池底蝦籠的繩子觀察藻相,透過味道與顏色來確認水質是否正常。而水車則可觀察水花泡沫,最密集處應是淡綠色;尾巴拉出的白色泡沫也不能太長,因為泡沫很長代表水中溶氧量不足,要增加水車打水數量。

謝戎宥說:「老一輩的人都說,養魚只要水質顧好就沒太大問題,但問題是現在氣候持續暖化影響,造成溫度跟過去相差太多。雖然有水車幫忙,但水車只能打表面的水。」剛開始接手魚塭時,謝戎宥曾經每天測量水池溫度。他發現,夏天有南風吹拂時,有時候晚上會突然沒有風,假設此時水車的開啟數量不夠,氧氣供應量不足,隔天魚塭就會出現狀況。

人氣竄升的料理網紅 

巡魚塭到早晨九點多,謝戎宥會回到住處開始煮飯。問他為什麼要煮飯, 他說因為每天都要吃飯。雖然他謙虛回應,煮的都是家常菜,但從備料開始就 不馬虎,同時也在腦中構思這盤菜該用什麼盤子盛裝;煮飯的同時,還使用手 機錄製即時動態上傳到社交軟體Instagram,與更多人分享。

將料理的過程、成品上傳到Instagram也是無心插柳。現在,他的帳號已 經累積將近9,000 位粉絲,每天都有人傳訊息問他料理步驟、撇步。他自己解 讀為什麼有這麼多粉絲,是因為現在料理部落客分享偏歐美式的料理,家常菜 的則比較少。他也秀出他的Instagram 後臺洞察報告,從趨勢圖中看起來,他 的粉絲應該大多是上班族。

其實Instagram單純記錄他平常生活,沒有很刻意提到魚塭的事,只有在 自我介紹寫著職業漁民。他也很會經營社群,腦中有檔期的概念。他很開心地 分享,即使他接下來不煮飯,手上大概有40 幾則的料理可以做為備檔素材。

蔥燒蝦(攝影/蔡宗昇)
今日午餐蔥燒蝦使用的是自己養殖的白蝦,料理步驟雖然簡單,但食材新鮮而顯得美味。(攝影/蔡宗昇)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17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