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講求原味的餐桌

阿美族料理的技巧並不複雜,往往保留著食物最單純的原味。過去只有火烤、水煮和醃漬等簡易烹飪方式,現在則隨著文化交流和科技的進步,讓食材偶爾得以跨界演出,也衍生出更豐富的滋味。

封面故事
世代魚販仔的家族事業——魚市場承銷人

父輩三代都是魚販仔,蔡清男小學畢業就去學賣魚,這一賣就是 40 年,歷經臺灣漁業發展最好與最壞的時代。靠

飲食
因為溫柔,海始終留著一片豐饒 – 花蓮豐濱.港口部落

這裡沒有港,卻在地圖上被稱為「港口」;這裡的人出海不一定需要船,他們用身體和記憶尋找水流與潮汐。這是個不到千人的小型部落,卻有著堅毅健壯的靈魂。花蓮縣豐濱鄉的港口部落,北端連結石梯坪多變的海階地形,南緣依偎秀姑巒溪出海口,大自然將豐沛水陸紋理鑲嵌在部落之中,或許我們可以用真正的名字來稱呼它:Makota’ay,水流混濁的地方。

飲食
倚漁而生的海岸小鎮 – 成功.旗魚文化

「那時大船下水前,都會先在岸上灑糖果、灑紅龜粿!我們小時候就會跑去撿呀。」鎮上的人如此回憶起。成功鎮,臺灣東部最大漁港所在地,天然良港地形加上溫暖豐沛的黑潮流過,讓鎮上出發的漁船,百年來總是滿載而歸;「成功」之名與輝煌的漁業,如此相得益彰。

飲食
二仁溪下奮力重生 – 茄萣.漁港再生

有「烏金之鄉」美名的高雄茄萣,每年在烏魚迴游季節,彷彿歲末年終的魚汛一般,讓人懷抱著滿滿的期待和希望。前往茄萣的路上,台17線及台17甲線兩條濱海公路為主要幹道,印象中,只要看到興達火力發電廠的高聳煙囪,即是即將抵達茄萣最熱鬧的興達港觀光魚市。

飲食
鮮蚵串起的西邊小鎮 – 台西.養殖漁業

在環境意識抬頭之後,關於雲林縣台西鄉的新聞報導,多半與環境運動有所關連,漸漸讓人遺忘這座濱海漁鄉多麼豐饒。望不盡的文蛤養殖魚塭和海邊浮棚蚵架,耳際傳來討海人的海口腔話家常;臺語歌《癡情台西港》至今仍傳唱著,訴盡討海生活的艱苦辛勞;小漁村雖偏遠卻默默蛻變,期待再次遇見美麗。

土地
互助的梯田與海口生活

文化向來傍河而聚、沿溪而開,溪流正是一地風土的隱性脈絡,作者將沿著這些地景上的線索, 實際深入上中下游,記錄該地的物產、技藝和職人。

封面故事
來自山與海的飲食文化

如果要認識一個民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飲食開始!阿美族的食材來源遍及山海,從礁岩、溝渠、樹林到荒野。與臺灣其他原住民族相較,他們被稱為「吃草的民族」,所食用的野菜多達200多種。

世代魚販仔的家族事業
人物
世代魚販仔的家族事業-魚市場承銷人

父輩三代都是魚販仔,蔡清男小學畢業就去學賣魚,這一賣就是40年,歷經臺灣漁業發展最好與最壞的時代。靠著市場攤位,他和妻子養大了四個孩子、買了房子,目前在高雄市梓官區蚵仔寮魚市場有攤位,蔡家第四代也接手賣魚了。

自動化新型吊冰機_技工蔡俊弘
人物
凍封鮮味的後援補給站 – 製冰廠工人

漁用冰在漁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可以在漁人出海時用來避免飯菜酸敗、替現流仔保冰,市場魚販更是少不了用它來保鮮。我們走入製冰廠工人的一日作息,看看製冰背後的繁重工事,又為工人譜出什麼樣的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