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漁而生的海岸小鎮 – 成功.旗魚文化

文、攝影/小海

   「那時大船下水前,都會先在岸上灑糖果、灑紅龜粿!我們小時候就會跑去撿呀。」鎮上的人如此回憶起。成功鎮,臺灣東部最大漁港所在地,天然良港地形加上溫暖豐沛的黑潮流過,讓鎮上出發的漁船,百年來總是滿載而歸;「成功」之名與輝煌的漁業,如此相得益彰。

站在「成功故事館」前,老舊但頗具規模的建 築讓人好奇。「這裡是舊鎮公所,更早之前是市役 所⋯⋯」還沒走進館內,臺東縣成功鎮愛鄉協會理事 長鄭國正就已有故事可說;小鎮不小,沿著海岸山脈 親近太平洋的緩坡散步而下,交通要道台11線從高處 穿過,而最低處就是臨海的成功漁港。舊鎮公所剛好 位在它們之間,愛鄉協會把成立以來,所收集的文史 故事與一篇篇珍貴圖資都收藏在這。

「漁業就是我們的命脈!」館內巨幅介紹船長們傲人經歷的海報,讓人一眼就看見是什麼樣的氣魄引 領這座小鎮。轉個身,還有阿美族傳統魚簍、被稱為海洋牧場的定置漁網模型等,一眼看去,故事館裡收藏了成功豐富、多元的漁業文化,「民國70 幾年,鎮上人口多達兩萬多人,幾乎每週、每月都在造新船呢!」

日治記憶下的成功鎮

豐饒的記憶當然不只收在館中,鄭國正邊說邊戴起帽子,迎向東海岸烈陽。他準備走往港邊,卻在一個
彎道下坡前停住,指著一棟日式老屋說,「這是菅宮勝太郎的寓所。」

菅宮勝太郎,1921年擔任臺東廳新港支廳長。原來,成功鎮最初不叫成功,而是名為「新港」。相較於北方的成廣澳港,這裡是在菅宮勝太郎的治理時期才出現棋盤式街道及聚集民居,而漁港也是在此之後才挖深與浚疏航道。1945 年,國民政府來臺,新港更名為「成功」,漁港規模也日漸擴大,終於成為現在的東部第一。

「許多人還是習慣叫新港,漁獲上岸的地方也還是叫新港魚市場。」沿著斜坡,湛藍海洋與繽紛的漁船映入眼簾,一旁就是船隻靠岸、拍賣聲此起彼落的開放魚市。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7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