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溫柔,海始終留著一片豐饒 – 花蓮豐濱.港口部落

文/小海 攝影/陳佩芸

  這裡沒有港,卻在地圖上被稱為「港口」;這裡的人出海不一定需要船,他們用身體和記憶尋找水流與潮汐。這是個不到千人的小型部落,卻有著堅毅健壯的靈魂。花蓮縣豐濱鄉的港口部落,北端連結石梯坪多變的海階地形,南緣依偎秀姑巒溪出海口,大自然將豐沛水陸紋理鑲嵌在部落之中,或許我們可以用真正的名字來稱呼它:Makota’ay,水流混濁的地方。

八月上旬,應該正是東海岸各類暑期活動喧鬧的時節,走進港口部落卻有著一種寧靜感。勒嘎舒米(Lekal Sumi Cilangasan)坐在自家門口欖仁樹下,身心放鬆地吹著海風。原來,盛大非凡的豐年祭剛結束,整個部落因為脫離緊湊動員而緩慢下來。一旁太平洋的蔚藍仍隨著艷陽曝曬而翻騰,但部落所有的忙碌都在「巴歌浪」後,畫下句點。
「我們會一起去海邊,每個階級都被分配工作,大家一起勞動然後共食。」、「年紀小的幫忙搭黑網遮陽、準備鍋具。青壯年則下海抓魚、撿拾螺貝海菜。」、「巴歌浪讓大家聚在一起,是宣告結束,也是迎接開始的概念。其實不只豐年祭,有時候買車也會,老人家過世也會,只要生活中有重要的事,族人們就會去海邊巴歌浪。」勒嘎形容著眾人相聚海濱的景象。

海的本身就是信仰所在 
巴歌浪有時被翻譯成「漁撈祭」,但這項抓魚、吃魚的共食傳統早已從儀式融入阿美族人生活中。身為海洋之子,東海岸阿美族人從傳說誕生的那刻起,就與太平洋交織在一起;而海神協助祖先在汪洋中漂流、抵達臺灣,後來又成功幫族人抵禦食人族阿里嘎該(Alikakay),阿美族的生活與神話都無法脫離海洋。除了外人熟知的豐年祭,每年五月還有海祭──收集漁獲長達一週的虔敬之心,與海祭當天對大海祈求的肅穆,都可見到海祭對阿美族人而言,是和豐年祭一樣重要的祭典。
除了祭典,海的樣貌也滲透在「美」式吟唱與舞姿裡。如果你曾經聽見,那緩慢悠揚、層層疊疊行進的阿美族吟唱方式,閉起眼睛彷彿能看見溫柔的浪一波一波襲來。又或者在豐年祭廣場上,壯觀成圓的舞蹈,其實是不斷由彎腰起身、彎腰起身的重複構成。族人們頭頂著白色花冠,在會場上就如同浪花在海面忽隱忽現。
住在港口部落,無論哪個角落,只要一抬頭就能看見海。這是勒嘎離開家鄉前無時無刻看見的景色,也是長大後回來部落始終不變的場景。而在花東綿延近300公里的海岸線上,座落著上百個阿美族部落。「美」式生活依海律動著,海況是勞作準則、海的本身是信仰所在;關於海的一切化為萬事萬物,親密起伏在阿美族人的一生之中。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7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