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的梯田與海口生活

文、圖片提供/毛奇

文化向來傍河而聚、沿溪而開,溪流正是一地風土的隱性脈絡,作者將沿著這些地景上的線索, 實際深入上中下游,記錄該地的物產、技藝和職人。

秀姑巒溪是花蓮最南的一條主要河 川,以「秀姑漱玉」著稱的秀姑巒溪,在瑞穗附近大轉彎之後,就陷入海岸山脈的重圍中。左彎右迴後,終於在大港口掙脫羈絆,在河口沖積出一片平原。這片平原天生養人,在1,500百年前就有人群居住,留下名為「靜浦文化」的遺址,而當地的阿美族人就世世代代居住於其上,種田打漁、野放菜園,一直是此地主要的 飲食生活景觀。
「秀姑巒」是由阿美族話「芝波蘭」演繹而來,原來的意思是「在河口」,這本來是港口村的舊名,後來衍為溪名和山名。 阿美族是秀姑巒溪流域歷史最久的原住民,阿美族人在此耕作、從事漁作,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海稻米以及三角網的三角網捕魚法。

從花蓮市沿海一路往南方的秀姑巒溪去,車到豐濱鄉,就可以看見面海的一側不時有大片的稻米梯田開闊地面對著廣袤的太平洋,在花蓮豐濱鄉石梯坪及新社復興部落水梯田,這些吹著海風長大的稻米被稱作「海稻米」,是電影《太陽的孩子》發生的主要背景。因灌溉渠道不通,不少梯田廢耕,需要重整水路才能再次豐收,因此也是這幾年來返鄉耕作人群主要努力的目標。今年,此地舉辦米粑流(mipaliw)濕地藝術季,在水稻梯田中放置當地藝術家的木竹材質藝術作品。米粑流是阿美語中的「互助」之意,正是農作中換工互相扶助的精神來源,是「美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7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