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林錦坤 第 111 頁
起心善念石虎米,尋回人與土地情感的連結
石虎米是傳承棲地保育、永續利用的概念,當環境被友善對待的同時,也維護了棲地的完整及生物多樣性的生態風貌,這其中,人是重要的一環,這是里山精神的概念,也是苗栗淺山的珍貴資產。
客座總編輯——呂明毅.記錄魚類生活史,再現馴化的故事
不同於民間將技術保密,作為國家研究機構必須將繁養殖步驟嚴謹建立好,讓人工馴化實驗有很高再現性,因此我最大的使命,就是把珊瑚礁魚類繁殖的故事完整記錄和著述,接著再透過技轉進入產業,創造經濟的力量。
什麼殺了珊瑚礁?濫捕與嗜食礁魚,以及不當觀賞行為都NG
珊瑚礁供給人類豐富的海產、醫藥與觀光資源外,當起於海洋的漰漭大浪經淺水珊瑚礁緩衝後,讓脆弱海岸線得到防禦而免於侵蝕作用。珊瑚礁對世人貢獻極高生態、健康與經濟價值,也是為何要挽救其免於衰頹的命運。
蓋溫室,農民要注意
近年精緻蔬果成農業主流,鄉間蓋起一棟棟溫室,但到底怎麼挑廠商、興建的「眉角」 在哪裡,各方說法莫衷一是。越來越多因為領補助「先蓋再說」的農民
區塊鏈串聯產銷履歷大未來 溯源資訊全透明,食安把關再升級
區塊鏈最大的優點是不可竄改與資料透明,使用區塊鏈技術建立產銷履歷之溯源機制可以增加消費對產銷履歷的信任,且由於區塊鏈具有不可竄改的特性,因此資料就算經過修正,修正前輸入之資料也會被永久保留。
中國林下經濟的發展現況 以示範基地推行多元的林下經濟模式
隨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2019年4月18日公告生效「林下經濟經營使用審查作業要點」,多年來臺灣林地法令上以木材收穫為主體的傳統經營模式,終於有所改變,這對想要加入林下經濟生產的農民來說,是等待多年的好消息。
小農經濟走出去擁抱大市場 臺灣農產品外銷現況與展望
開放的國際經濟環境中,農產品貿易早已跟各國的農業生產、消費及農民所得密切連結。尤其臺灣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如何避免進口衝擊與擴大出口機會,更是推動臺灣農業發展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農業教育影響力? 不同背景農業學校畢業生說分明
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政與農情》2015年主力農家所得調查結果,全年農業收入高於20萬元的主力農家從農平均年齡為57.1歲,亟待補充新血。
客座總編輯──翻轉文憑至上觀, 農業教育前景在望
身為教育部農業群暨食品群群科中心學校主任委員、前導學校校長,我認為農業未來的發展仍是充滿希望。
教育天秤正由文憑向技能傾斜,產學無縫接軌為第一要務
新社高級中學增科復農,連結業界專業教師打造農業群科新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