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爬山】20年回家紀行:原界與岳界的交會

內本鹿20年的旗幟

農青們換上內本鹿20年的旗幟。

文字攝影/楊理博

兩只鋁盆鍋在井字型的篝火上噗噗作響,bukun巧手閃躲著火舌,將整罐茄汁鯖魚倒入鍋中。「如果在部落,一定要加肥肉,越肥越好!不過山上我們將就一下……」bukun邊說邊攪拌,大滾後,事先拆好的泡麵一次全下,計時60秒,移鍋上桌,開飯!這道「原住民的麵」,bukun堅持要讓大家吃到嚼勁最剛好的麵條。

晚餐後,笑語、歌聲、熱茶與燒酒在以火為圓心的圈裡輪轉遞嬗。意外的,傳到我手中的是一支手機,螢幕中幾張翻拍的日文手稿與黑白照片,是布農族的石板家屋裡,幾個人圍坐在爐灶旁。

「我想探討的是,由族人自發的(重返舊部落)行動,跟官方去定義的文化資產保存,有何差異,」手機是vava的,就讀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的他接過傳來的酒杯繼續聊起論文題目,「我認為兩者都是談文化資產『活用』的最終目標。」為此,他蒐羅了日治時期內本鹿maripuran社的布農家屋繪測資料存到手機中,一起走上今年的回家路。

「很好,你這麼認真,這次回去,我們一定要順道去maripuran看看!」火圈中心,始終帶著招牌微笑聽大家說話的katu老師終於開口。

今年katu老師的回家隊伍決定專心帶領年輕一輩。包括vava在內的四位布農青年都是第一次走這趟路,有些甚至是第一次爬山。除了農青之外,隊伍裡還有幾位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的輔導員。他們每年的培訓總會安排幾堂部落的山林課程,也因此累積了一起回家的緣分。

PROFILE

楊理博 旅行是生活,土地是信仰,戒不掉的是把生活裝進背包裡,走入他方與山林。把親土文化當成直譯自大地的語言,聽古老的故事,唱土地之歌。現在努力的學習當一個山人。

布農族家屋
隊伍成員於家屋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