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游昇俯
新北市林口臺地是pH值4.4的強酸性紅土地,不利農耕。樸門認證教師許湘宜相信土壤的力量,在此種下萬壽菊、鼠尾草、玫瑰、穗花木藍,以混種多樣的花卉及蔬菜,善用堆肥,營造豐富的土壤生態系統,她宛如紅土森林裡的女巫,施展魔法,驅動土壤裡的微生物小精靈幫忙耕作。新北林口臺地是紅土礫石臺地(洪積母質臺地),因累積大量氧化鐵而呈現一片磚紅色,紅土厚度高、排水良好,但因pH值偏向強酸性,除了適合栽培茶樹、鳳梨等嗜酸性作物,一般不利於農耕。 「紅土森林小宇宙」農場土壤pH值是低達4.4的強酸性,卻可以種出山茼蒿、鴨兒芹(山芹菜)、羽衣甘藍、萵苣、四季豆等適合pH值介於5.5至7的葉菜、豆類,靠的不是什麼神奇肥料,而是農場主人對土地的溫柔。
「紅土森林小宇宙」開闢之初,土壤是pH值4.4的強酸性紅土。(圖片提供/紅土森林小宇宙)
可食地景 花卉與蔬菜間種
臺北林口臺地一路崎嶇山路中,轉進茂密樹林小路,出現一條美麗的花徑,紫色鼠尾草、黃色萬壽菊,以及穗花木藍綻放,連生長條件嬌嫩的食用玫瑰也開得嫵媚,還有迷迭香的香氣傳來,簡直像是來到香草花園。「這個菜有微量元素喔!」農場共同創辦人之一的許湘宜正在做導覽。許湘宜(左)與王毓豐(右)共同創辦「紅土森林小宇宙」農場,農場廣泛種植花卉植物,以花卉加速自然生態系建構,訪客彷彿置身花園。(攝影/農傳媒)
農場生態系食物網健全,各種動物彼此制衡,危害蔬菜的害蟲就不至於氾濫成災。吃葉菜的銀紋夜蛾幼蟲(右上)會被天敵釉小蜂寄生;蔬菜害蟲夜盜蛾幼蟲被蜘蛛捕食(左下);但蜘蛛也會受到螳螂捕食(右下)。(圖片提供/紅土森林小宇宙)豆芫菁幼蟲期本是肉食性的益蟲,會獵食蝗蟲卵,其成蟲後變草食性(左上),才成為農民眼中的害蟲。(攝影/農傳媒)
堆肥非增「肥」 培養土壤微生物回到土裡
許湘宜是樸門永續設計學會專業認證教師,鑽研再生式農業、作物群落設計,並從曾任美國羅岱爾研究所(Rodale Institute)首席科學家、土壤微生物學者Dr. Elaine Ingham的線上課程,學習有關土壤復育、土壤微生物的知識。 她透過碎木屑、稻稈及種地被植物覆蓋土壤,為土壤保水、增加有機質,並師法「德式高架花床」(Hügelkultur)作法,在菜畦底下埋入較多枯枝木頭,幫助土壤形成腐植質,因腐植質有助土壤結構及保肥力。想讓強酸性的紅土適合農耕,一般會用石灰改良,但石灰可能殺傷土壤微生物,因此許湘宜連石灰也不用。栽培作物靠自製堆肥及堆肥茶,並避免僅大量使用果皮、菜渣等高含氮材料,因為堆肥目的不在給土壤增「肥」,而是希望培養微生物,將有益微生物群放回土中。改良酸性土壤,許湘宜不用農業上常用的石灰,靠自己製作的堆肥,養回土壤微生物。(攝影/農傳媒)
單位面積產量高 作物營養更健全
許湘宜還會利用善於吸收微量元素錳的草本植物「洋商陸」泡製液肥,來替作物補充合成天然抗病蟲物質所需的錳,她如此善於這類栽培小技巧,宛如這片紅土森林裡嫻熟作物生長魔法的女巫。農場刻意混種多種作物,種類豐富,已有研究認為善用混種間作可提升農地利用效率,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圖片提供/紅土森林小宇宙)
晚間預定配送餐廳的菜量不足,許湘宜馬上戴起頭燈下田採收補貨。(攝影/農傳媒)
系列報導
- 【護土固碳01】「超載」農地長出暖化潛勢?臺灣土壤劣化與農地上過重的肥料
- 【護土固碳02】與氣候變遷搏鬥 臺版不整地農耕尋找解方
- 【護土固碳03】田土曾是後段班 宜蘭深溝惜土老農養出黑厚土
- 【護土固碳04】蜜源植物建構生態系 健康土壤種出真食物
- 【護土固碳05】養土共生好夥伴 種好作物得靠土壤裡的小生物
- 【護土固碳06】回復律則是有機耕種的最高價值
- 【護土固碳07】農地剖面健檢 了解土壤才能有效用肥
- 【護土固碳08】農村裡的土壤醫生 從泰國走向世界
- 【護土固碳─土壤生物附記】火耘機殺菌除蟲 專家:高溫處理如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