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土固碳08】農村裡的土壤醫生 從泰國走向世界

Thailand rural area by Dennis-rochel

「土壤醫生」原是泰國友善土壤的農民志工制度,去年FAO決定將其推向全球。(圖片來源/Dennis Rochel@Unsplash)

撰文/蕭秀琴、陳大中

今年(2021)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年會主題就是「土壤生物多樣性」, FAO對土壤的關注自然不是從今年才開始,除了制訂《世界土壤憲章》、2011年展開「全球土壤伙伴計畫」(GSP)等,去年10月又進一步啟動了「全球土壤醫生計畫」(Global Soil Doctors Programme)。「土壤醫生」雖然叫做醫生,卻與農業息息相關。

去年10月的FAO線上會議中,泰國FAO常駐代表兼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主席 Thanawat Tiesien便表示,泰國推動「國家土壤醫生計畫」已近30年;泰國農業部土地發展司(LDD)官員也進一步說明土壤醫生計畫在泰國推行的狀況。土壤醫生及其他改善農業用地的案例,也是泰國英文媒體《曼谷郵報》(Bangkok Post)多次報導的題材。

土壤醫生志工(หมอดิน อาสา)原本是泰國特有的制度,最初由LDD人員進行,1995年開始大規模號召志工參與。在近年臺灣推動新南向政策之前,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等單位就開始與泰國雙邊交流及合作,各份交流報告書中不難發現「土壤醫生」這個名詞。 根據2016年的統計,泰國已有超過8萬名土壤醫生志工在各地農村駐點,那麼,這個由泰國走向世界的制度到底如何推動?這麼多駐點志工要從哪裡來?

培訓冠軍農民  引導農村友善耕作

FAO網站中,將土壤醫生稱之為冠軍農民(champion farmers)。泰國土地發展司從農村中選出志願者,讓他們接受土地分析、現場測試酸鹼值、採集樣本、製作有機肥料等等講習及訓練,再回到農村協助其他農民,並進行推廣。

土壤醫生志工的工作,除了鼓勵地方農民檢測土壤樣本,作為對症下藥養復土壤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導農民土壤相關知識,針對土地特性調整經營方式,並減少對化肥及農藥的依賴。

Amnuay Kongsorn是泰國土壤醫生計畫的代表之一。他出身泰國北部楠府納內縣(Na Noi)的農村,正如當地許多農民,過去為了維持收入,他持續貸款購買化學肥料和農藥,農作產量卻每況愈下,陷入惡性循環。即使試著暫停使用化肥及農藥,生產力的低下卻使他們馬上面臨生計危機,使Amnuay瀕臨破產。後來,Amnuay加入農民團體「愛納內」,接受土地發展司等組織協助,並經過土壤醫生志工的培訓,成為當地Bua Yai次級縣的負責人。

在Amnuay等人努力下,Bua Yai已有部分農場轉向不施用化肥、農藥的有機混林農業(agroforestry),並針對當地土質選擇適合的作物,如在砂質地種植南瓜。部分示範農地種植玉米,利用玉米芯作為有機肥來源,並間作豆類維持地力,此外也開始種植酪梨、可可等兼具保水與高經濟效益的果樹。Amnuay表示,他們經過了約5年,才確實見到土地永續利用管理的整體優勢。

面對土壤劣化  農業大國的因應之道

對楠府等泰國北部、東北部山區農村,及容易崩塌的邊坡土地,已故的蒲美蓬國王曾鼓勵種植培地茅,防止土壤流失。蒲美蓬在世時,就已透過皇家計畫基金會(Royal Project Foundation)進行改良土質的研究及指導,包括持續施用綠肥來改善土壤中的生物樣態及砂質化,以及減輕土壤酸化的問題。 針對農村發展及土地永續利用,近年來皇家計畫基金會延續蒲美蓬國王自足經濟(self-sufficiency economy)概念,又提出稱為「Khok Nong Na模式」(โคก-หนอง-นา โมเดล)的新計畫。

「Khok Nong Na」的含意分別是小丘(Khok)、池塘(Nong)與田地(Na)。挖掘池塘的土堆做成高地,可作為居住、菜園及飼牧地之用;池塘除了灌溉蓄水,並兼具避免洪災乃至養魚的功能;水田則推行有機水稻的種植。具體執行的方式設計有6種模型,但基本概念是將土地分為4個部分,池塘水源、種稻、種植林木各占3成,其餘1成用於居住和飼養牲畜。

這個以泰王旨意為號召的「皇家農業模式」已在試點,開始設立設立學習中心,預期再向全國擴大規模,期待透過土地永續利用管理的經營模式,解決乾旱、洪澇等農業相關問題,進而改善農村生活。

而Khok Nong Na模式,其實也得搭配深入農村的土壤醫生制度,確實評估土地狀況才得以實踐。泰國作為農業大國,雖然也深受土壤劣化的問題困擾,但也更早發展出因應之法,現在土壤醫生制度受到全球矚目,臺灣也應更認真向其借鑒。


護土固碳專題報導

系列報導

●【護土固碳】系列專題報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