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屏東
大社部落在莫拉克風災後遷村至屏東禮納里,某日在電台廣播聽到某位官員提及現在是「後莫拉克時代」,不知怎麼地心生一股強烈納悶,曾幾何時人們口中災後復建的日子已經來到後半段了?可是站在時間感之外往生活裡頭看,好像才剛開始而已。
陽光灑進農田裡,伴隨著蝴蝶飛舞,一個個孩童蹲在地上。「小朋友,聽蘿蔔阿姨這邊——」高雄美濃同心園有機農場主人胡惠玲放大嗓門,對著專注看著眼前白玉蘿蔔的孩童,細細說明田間作物,指引他們握緊拳頭尋找比自己手還大的白玉蘿蔔。
可可是一種熱帶果樹,主要發源地為巴西亞馬遜河叢林,近年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為國際主要可可供應產地,臺灣於西元 1922年從印尼引進試種,由於其生長特性需高溫多濕的生長環境,只能種植於南北緯 20度之間,臺灣以屏東氣候最為合適,當時僅有少數人引入試種,後因加工技術無法突破而逐漸沒落。
從嘉義的鳳梨青農躍升成屏東鳳梨產業的第一把交椅,過程中的酸甜點滴,是鳳梨的滋味,也是何秉洋與沈宜蓁愛情的滋味。同樣的金鑽 17號,何秉洋的種植卻有獨門祕訣,讓他的鳳梨甜度超越西瓜,甚至被同業形容成擁有「和牛般入口即化」的口感。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謝寶全教授兼教育副校長所帶領的食品科學系應用微生物實驗室團隊,花費3年光陰、經歷3位學生才研發完成含「全豆」的「好食花生嫩豆腐」,細緻滑嫩的口感及唇齒間的花生香氣,跟一般在市面上吃到的豆腐截然不同,配上醬油膏讓人回味再三。
颱風帶來的暴洪、飆破紀錄的高溫與寒流,不斷重創臺灣的農業。面對極端氣候的嚴厲挑戰,有屏東小黃瓜達人之稱的鄭順良早已落實風險管理,並擬定一套調控策略,栽培出產量高、品質佳的特級小黃瓜。
南臺灣正豔陽高照,位在屏東長治鄉的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觀賞水族動物展示廳,卻宛如置身水中世界,傳來陣陣涼意。在這裡,可以和上百種珍稀魚蝦近距離接觸,看色彩繽紛的魚蝦悠游、各式珊瑚搖曳生姿,是種別具療癒與舒壓的體驗。
五顏六色的紅藜,近年席捲養生市場,也掀起搶種熱潮,很多人不知道,紅藜原是原民部落常見的作物,因為莫拉克風災而失去家園的佳暮部落,重新種植昔日門前院裡的紅藜,不僅形塑賴以維生的產業,也找回了一度失落的生活與文化。
屏東縣縣府為了讓學生貼近大自然,特舉辦「屏風捉影-106年度屏東縣國中小學生態觀察短片比賽」,邀請屏東縣內的國中和國小學童拍攝生態影片,並祭出總獎金30萬元的比賽獎勵,讓學生們為自然環境留下美好紀錄,還能拿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