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友善耕作
傳統農村敬天愛土,農耕方式中有著友善土壤的智慧。宜蘭深溝土壤貧瘠,早期田土只有掌寬深度,老農陳榮昌把土壤當寶貝,惜土護土,農忙雖不免抱怨:「做友善耕作心情(sim-tsîng)要下誠濟(tsiânn-tsuē,很多)」,但他用永續的農耕方式養土,深知農業要對土壤好,對人才會好。
新北市林口臺地是pH值4.4的強酸性紅土地,不利農耕。樸門認證教師許湘宜相信土壤的力量,在此種下萬壽菊、鼠尾草、玫瑰、穗花木藍,以混種多樣的花卉及蔬菜,善用堆肥,營造豐富的土壤生態系統,她宛如紅土森林裡的女巫,施展魔法,驅動土壤裡的微生物小精靈幫忙耕作。
土壤可以是減緩氣候變遷的答案,但若沒有土裡的生物也做不到。原始深山森林中,沒有人為施肥卻能長出參天巨木,植物的養分來自大氣沈降、土岩風化和土壤內的養分循環再利用;正因為有各種細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以及更大型的線蟲、跳蟲、雞母蟲、蚯蚓等土壤動物,默默進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地球表面上薄薄一層的土壤,是陸地中最大的碳匯(carbon sink),失去固碳能力的土壤,將讓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加劇。農業固碳的潛力正受矚目,但目前人類的農業開發仍是碳源之一,施用肥料及翻耕等栽培過程亦會排放溫室氣體,推助暖化升溫。
農委會農糧署首屆「有機創意影片競賽」今(26)日舉行頒獎典禮,希望由創作者發揮創意,能將有機農業不同型態樣貌、生活感動製作成為短片,藉由影音、社群媒體的傳播力量,強化國人對有機農業的認同感。
臺灣米倉的嘉南平原是臺灣面積最大的平原,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太保工作站掌水工楊金松,接手掌水工工作五年多的他,負責後庄區域的供灌,今年特別忙碌,因為雨水偏少,頻繁巡圳路看水走到哪了,一塊田吃夠水了,就得趕快把水孔塞起來,換另一塊田灌,才能善用有限的水資源。
農委會積極推動國內擴大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去年5月30日《有機農業促進法》正式施行,農委會即訂下國內1.5萬公頃的目標,截至今年8月底,有機驗證面積達10,374公頃,友善耕作登錄面積4,646公頃,合計15,020公頃,成功達標。
友善農作產量一定比較差?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證實,實施草生栽培種植茂谷柑的友善田區,植株二氧化碳(CO2)吸收量是慣行田區植株4倍多,光合作用能力更強,更能增加果樹產量及品質,果樹葉片也更健康。
農委會特生中心開發可自動辨識動物叫聲的人工智慧(AI),可以快速分析特定環境中的各種動物聲音,目前這套系統已能辨識5百種分別來自2百種物種的聲音,主要是鳥類,其次是哺乳類、蛙類。這是屬於國土綠網計畫之下的研究計畫,明年AI的辨識能力將進一步擴展至人類聽不到的聲音-蝙輻的超音波。
有機、友善耕作不僅能生產安全農產品,也對環境永續有益,但產量不如慣行農法,且成本又較高,使得農業生產者望之卻步。但別忘了,田裡有好菌也有益蟲,友善耕作可以養好土地,留下土壤裡的好菌及環境中的益蟲,就能幫助農民照顧好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