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養殖魚業
臺灣鯛是臺灣重要的水產,牠的另一個名稱吳郭魚,背後跟隨一段傳奇故事:臺籍日本兵吳振輝、郭啟彰將魚苗從新加坡帶回臺灣,順利繁殖成功並獲推廣,「吳郭魚」之名就是為了紀念他們。
臺灣曾是第一個把吳郭魚賣到美國的國家,但後來被中國、東南亞等地生產的低價魚瓜分了市場。為了做出市場區隔,臺灣將國產吳郭魚取名為「臺灣鯛」,經過20多年時間,臺灣鯛深受在美華人喜愛。就好像紐西蘭奇異果一樣,臺灣鯛在國際上,也代表著產銷過程經過嚴格把關的最高品質吳郭魚。
國產臺灣鯛有四成做外銷,「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改變傳統向魚販收魚模式,直接與漁民契約養殖,穩定外銷供貨規格與品質;不僅水產養殖、加工取得多項國際認驗證,合作社更因應國際淨零趨勢,率先為自家魚片碳盤查,把握產品每個可能銷售的機會。全球水產養殖面臨升溫挑戰,口湖合作社更獨家研發智能養殖技術,要讓這尾臺灣鯛繼續游下去。
從臺南西港起家的順一漁場,6年前第三代漁青王偉珉接手家族事業,發揮管理專長,將傳統魚塭蛻變企業化養殖,採以承租方式養殖範圍分布北臺南7個行政區,產品包含各式規格吳郭魚,中間育成的魚苗、能裝進便當盒的菜魚,到1臺斤以上內外銷規格的成魚,自然也包括符合嚴格「臺灣鯛」標準的產品,占有國內產量一定的比重。
中國去年6月13日暫停臺灣石斑魚輸中,歷經一年半後,中國海關總署今(22)日透過「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平臺,通知自今年12月22日起恢復我國石班魚活魚輸入,輸入的石斑魚須來自中方審核合格並予註冊的養殖場,相關註冊登記養殖場名單,由中方主管部門動植物檢疫司網站公布。國內目前共有7家養殖場列入名單。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日前通報臺灣輸陸2批石斑魚檢出還原性孔雀綠、結晶紫,農委會漁業署與屏東縣政府共同至可能涉案的2家養殖場採樣送驗,結果出爐,「2種禁藥都是未檢出」。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已先將2家養殖場的檢驗結果提供給對岸,後續將繼續追查是否有其他相關業者違規。目前這2場養殖場維持移動管制,另增加至少5家養殖場也執行移動管制。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3分之2,其深度代表蘊含了更大比例的居住空間,因此海洋在我們野化世界的革命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通過幫助海洋環境再生,我們能同時完成三件目前急需完成的事:捕捉碳、增加生物多樣性並提供我們自身更多食物。首先從目前對海洋造成最大破壞的行業開始──漁業。
臺南學甲是虱目魚的產區,十年前原本與妻子吳素雯從事皮包生意的洪志民,返鄉接手岳父的虱目魚養殖產業,成立鮮饌公司及品牌,不但進行契作及混養虱目魚、白蝦和草魚,還以一條龍的虱目魚加工冷鏈,從分切、包裝、冷藏到通路端上市,並且成功打進全聯超市,站穩虱目魚的冷凍魚鮮市場……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所發布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披露,在2021年人類消費的養殖魚類總量,或將首次超過野生魚類。FAO主任Manuel Barange將其視為一個里程碑:「這意味着在過去50年裡,包括水產養殖、內陸魚和深海魚在內的魚類供應量顯著超過了人口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