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雞糞
國內傳統蛋雞場大多採取籠飼,禽舍老舊、環境開放,蛋雞生長環境不佳、疫病風險又高,雞糞長期露天堆置孳生蚊蠅,造成環境、空氣汙染,農業部畜產試驗所輔導蛋雞場轉型,優化飼養流程,導入水簾、風扇、智能化設備等,有效提升蛋中雞整齊度至86%,產蛋率甚至可達89.4%,並將廢棄雞糞乾燥造粒做肥料,還能再創造出3億元產值。
58年前臺灣大學畜產系教授季培元在《豐年》撰文推廣「雞糞就是錢」,因為雞糞主要成分是氮、磷、鉀和有機質,都是作物所需要,證明雞糞的肥料價值極高。58年後的現在,《豐年》希望透過雞糞處理再利用技術的介紹與應用,讓社會大眾更了解雞糞的價值,也提供雞農在禽畜舍轉型升級之路更全面的考量。
早期臺灣農業多為小型家庭農戶,利用剩餘勞力與物資從事副業式的家畜禽生產,屬於少量飼養、不具產業規模,養殖模式則採取自給自足的循環利用方式,透過農民種田的作物供應生活所需後,剩餘的農業資材拿來養育家畜禽,農家再以畜禽糞加上果菜殘渣等農業資材自製堆肥後施用於農地。當時禽畜糞大部分都回歸農地,並且以堆積的方式儲存於「糞堆」,作為農作物最主要的肥料來源。
農委會農糧署推廣雞糞加工肥料循環利用,今(19)日於宜蘭三星員山村蘭陽溪畔河川地西瓜田舉辦觀摩會,使用加工過的熟雞糞不只有利環境衛生,且肥效穩定,肥分緩慢釋放不傷根系,西瓜品質更有保障;使用自走式大型農機協助施肥省人工,每公頃1、20分鐘就可完成施肥。
今年初臺灣面臨蛋荒危機,產量占全臺45%的蛋雞重鎮—彰化縣,處處可見圍起藍色帆布的傳統雞舍,正面臨極端氣候下蛋雞生存考驗。「我在傳統雞舍養了十年蛋雞,空間小、棟舍矮,密不通風!」蛋農陳老闆指著不遠處的傳統雞舍說,「當初氣候跟現在完全不一樣,你要有所突破!維持不變,就會是先前缺蛋的因素源頭。」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農改場)於近年致力於微生物製劑的研發,開發出多種可提升作物逆境耐受性能力的微生物製劑,例如耐淹水、耐乾旱、耐高低溫等功能,並有提升開花能力及減輕病蟲害之功效。運用功能性微生物發展耐氣候農業,將是未來對抗極端氣候的新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