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7312立體書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3年12月號 雜穀原力 返穀永續

聯合國農糧組織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雜穀類作物的重要性被世界看見。在臺灣談小米,就不能不談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與農耕文化。本期探索小米在臺灣的故事,也看見原民傳統作物的潛能與生命力。(按:封面為禮納里部落,魯凱族耆老李蓮珠與油芒田的日常即景。)

(攝影/Shelley Pauls on Unsplash)
豐年雜誌
真有影?「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沾染神話色彩、從奢侈品到平民化的迷人滋味

猶記得1950年代中期、小時候的我,一有喉嚨搔癢或微微咳嗽,就急忙跟母親說:「我感冒了,要吃蘋果補充營養!」那個時候的蘋果,母親常用日語稱為リンゴ(音ringo),對我們來說可是奢侈的補品、只有生病的人才有資格享用。

新聞
蜜蘋果不是特定品種 有蜜是「過熟」現象

臺灣不是蘋果原生產地,但蘋果在臺灣相當受到消費者歡迎,特別是果肉呈現些微水浸透明狀的「蜜蘋果」。但蜜蘋果其實不是一種蘋果品種,而是蘋果生長「過熟」的現象,晚熟品種的蘋果,在高海拔低溫、日夜溫差大的環境下,就容易產生蜜蘋果。

新聞
對抗蘋果黑星病新曙光,美國新育種計畫可減緩熟成速率、減少農藥使用

蘋果比起其他水果更容易受到各種病蟲害攻擊,尤其是蘋果黑星病,又稱作蘋果瘡痂病,此為真菌所引起的病害,特別難處理,若蔓延很可能使蘋果產量損失高達80%。

新聞
【飽讀好書】《形塑人類文明的80種植物》

到處都有人相信蘋果有性意涵、催情效果和求愛的作用,而且無論比較大的甜蘋果或酸味的小蘋果都一樣。被羅馬征服之前,凱爾特的傳統是崇敬後者。酸味小蘋果可以製作優良的蘋果酒,而且曬乾或烹調之後都更加可口。堅守傳統的人至今仍會製作美味的紅色酸味小蘋果凍,顏色來自蘋果皮的單寧。作為一種觀賞樹木,蘋果也越來越受人喜愛。

新聞
【農業百工圖】蘋果快快紅,阿凱

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吃得到紅艷便宜的進口蘋果,日本、智利、美國、紐西蘭,南北半球都有任君挑選,但守在大禹嶺山上的蘋果農阿凱,從寒冬等到入秋,只等著一年一次的蘋果產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