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臺紐協定114年全面生效 立院要求農業部跨部會協商「鮮乳」定義 區隔進口乳品

因應臺紐經濟合作協定114年將全面生效,但國內目前僅以製程方式定義「鮮乳」,進口乳品即使經加工、運輸進入臺灣市場可能高達30天以上,也可稱作「鮮乳」,可能衝擊國內酪農產業,立委決議要求農業部、衛福部就鮮乳國家標準的定義進一步協商,以有效區隔進口乳品的標示,確保國內酪農產業發展。

新聞
因應紐乳2025全面零關稅 農業部推動國產保久乳納章Q食材 檢討進口、國產鮮乳標示

依據「臺紐經濟合作協定」,紐西蘭液態乳2025年將可全面零關稅進口,立委洪申翰日前邀請農業部與產業召開第三次溝通會議獲得共識,農業部將以國產鮮乳自給率9成為政策推動目標,並在半年內將國產保久乳納入「章Q食材」,讓學童喝得到國產奶。

新聞
保存70天也叫「鮮奶」? 臺紐協定衝擊酪農產業 農業部:規劃國產、進口差異化標示

2025年起紐西蘭進口液態乳將可以「零關稅」進口,臺灣農酪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龔建嘉指出,進口保存期限70天的乳品也叫「鮮奶」,現行標示法規已造成不公平競爭,未來協定生效,恐怕會進一步讓本土鮮乳需求消失,亟需政府配套措施。農業部畜牧司表示,將與衛福部食藥署討論,規劃國產鮮乳與進口鮮乳做差異性標示。

臺灣酪農業
封面故事
讓臺灣酪農站穩國際賽舞臺!打不了價格戰,就靠高品質、差異化突圍

走進賣場或超商,鮮奶區貨架上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品牌供消費者選擇,除了傳統四大乳品廠和許多小農鮮奶外,眼尖的人或許發現,近年來還多了紐西蘭、美國原裝進口鮮奶,且價格比國產更優惠。根據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資料,臺灣鮮奶不僅以每公升新臺幣92.72元,受封世界第二貴鮮奶的國家,且即使國產鮮奶增產有成、2018年起生乳年產量突破40萬公噸,仍不足供應內需,每年約四分之一得靠進口補足缺口。

臺灣人對鮮奶需求持續上升、國產鮮奶始終供不應求,但國內酪農產業發展至今面臨的挑戰從沒少過。較遠的有產業起步時間晚、規模小,土地和人力成本高、難自動化生產,及飼料仰賴進口等不利條件;較近期則有食安事件波及、錯誤報導打擊和外國鮮奶逐漸崛起的影響。2013年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簽訂後,臺灣酪農產業再覆上新一層陰影,需要再次進化升級,才能因應未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