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廠火車經常奔馳在蔗田與糖廠間,是日治時期臺灣特有的景象。
封面故事
臺灣農政體制時光機 升格農業部 回首前行路

臺灣農業的行政體系始於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設立了殖產部、米穀局等單位。1948年,美國與中華民國合作成立農復會,推動數項土地改革政策,其中也包括創辦農業雜誌《豐年》。1979年,改組為農發會承接其業務。1984年,農發會與經濟部農業局合併為農委會。2023年,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為因應未來農業挑戰,加入社區營造、永續經營、動物保護等觀念,以期可以與時俱進,帶領臺灣農業更加進步。

新聞
蔡英文:農業,是李前總統一生的志業

李登輝前總統的一生,可以說是台灣近代發展史的縮影。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享譽國際的農經學者,他曾深入走訪基層,實地調查台灣農民的生活及農村的發展;他一手推動各項改革,為台灣農業打下紮實穩固的基礎。

新聞
支持農業產銷調節、永續經營 農糧署頒獎致謝19家企業與團體

久津實業去年起以產銷履歷芭樂、檸檬製作果汁,支持臺灣農產品及農民;台肥更相繼採購柑橘、甘藍、芒果、文旦、鳳梨及釋迦等,協助農產品產銷調節。農委會農糧署今(24)日表揚110年農糧產品行銷貢獻卓著的公、民營企業及農民團體代表共19家。

封面故事
臺灣農業的願景工程 「治本」的十大實務方向

臺灣永續發展目標要朝著正確的方向,農業必然涵蓋其中,農業必須兼顧農業生產、安全及優化環境的長遠發展。檢討現在的農業環境、農產銷售及農民生活的政策,政策需要「治標」及「治本」兼備,治標是點,目標以「數字」為主;治本是面,目標是建立有效的「本質」為主,能徹底解決問題。

1980年7月,時任臺北市長的李登輝在北投八仙里慰問幫助農民收割的國軍,親自操作脫穀機。(圖片來源/翻攝自國史館出版之《李登輝總統照片集》)
新聞
李登輝在《豐年》的農業遠見(二):農業生產專業化與農業金融

前總統李登輝在政治領域成就之外,也是一位聞名於世的農經學者。他於1972年擔任農復會農業經濟組組長時,就認為在社會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趨勢下,農家勢必朝向擴大規模與專業化生產,而在《豐年》半月刊發表〈農業生產專業化與農業金融〉,指出農業金融體系也必須加以改進配合。

新聞
李登輝取消肥料換穀、提出八萬農業大軍 臺灣農業重要推手

前總統李登輝7月30日晚間以98歲耆壽辭世,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臉書發文向「農業大師」致敬,對於農業人來說,李前總統的貢獻值得所有人銘記。政委李登輝,取消對農民不公平的肥料換糧制度,讓肥料回歸市場機制;省主席李登輝催生「八萬農業大軍」,改變農村結構;、活化農村生產力;前總統李登輝沒忘了畜牧界的農民,積極育種源興牛,期待為畜牧業培育出專用肉牛,造福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