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取消肥料換穀、提出八萬農業大軍 臺灣農業重要推手

前總統李登輝將計量經濟帶入農業經濟領域,並認為恢復農民對農業的信心,才能振興農業。(圖片提供/豐年社)

前總統李登輝7月30日晚間以98歲耆壽逝世,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臉書發文向「農業大師」致敬,對於農業人來說,李前總統的貢獻值得所有人銘記,剝削農民辛勤收穫的「肥料換穀」制度,就是在李登輝的建議及主導下取消。李登輝曾任職於農復會,在民國60年代即探討過農民所得偏低的問題,並主持《台灣農業結構變動之研究》,透過經濟研究,試圖解決農工發展不平衡與農民所得偏低的問題。

陳吉仲在「向民主先生與農業大師李前總統致敬」一文中指出,農委會2樓的主委辦公室,就是李前總統親自提字的「農為國本」橫扁,這4個字猶如農業的根本大法,支撐著臺灣農業的永續。

李登輝因為農業經濟的專長,初入政府組織任公職即在農業體系,農復會叢刊自一至八,均有李登輝的著作,並曾擔任叢刊三至六「臺灣農業結構變動之研究」的主編。李登輝在著作中多次強調,要解決農業問題、促使經濟進一步發展,必須改變農業政策,否則農業生產會停滯、農民所得會繼續偏低。

「肥料換穀」後期穀價肥料公定價失衡 政委李登輝主導取消

陳吉仲在臉書中特別提到「肥料換穀」制度在李登輝的建議下取消,李登輝在農復會叢刊中寫到「農業各管理機構與制度,為增加農業剩餘而實施的各種方法,漸漸影響農民既得的利益」,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糧食管理制度、稅捐稽徵制度,與農業公共投資制度。李登輝在文中指出糧食管理制度的缺失,省糧食局為了掌握糧源,充裕軍民量,「採取肥料換穀制度、隨賦收購及各種貸款方式,以不等價的物物交換,增加農業剩餘的供給」,農業公共投資由農民負擔的比例增加,也是李登輝認為影響農民所得的制度因素。

當年的政府掌握農業生產必需品化學肥料,以肥料向農民換稻糧,而且以物換物的比例對農民很不公平。根據國家檔案管理局檔案資料記載,民國37年,臺灣省政府公布《臺灣省政府化學肥料配銷辦法》,明定肥料不再以現金交易,肥料換穀工作由臺灣省糧食局管理,肥料配銷作業則由臺灣省肥料運銷委員會統籌、各地農會協辦、委託地方合作社經營。

拿穀換肥料、沒有稻穀也能先賒帳的制度,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原本是一種方便農民生產的機制,但後來稻米價格偏低,顯得公定肥料價格過高,就出了問題,肥料換穀運作時間長達25年,在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李登輝主導下,於民國62年廢止後,農民可以在市場直接購買肥料。

 

農經學者出身的前總統李登輝關心農漁民。(圖片提供/豐年社)

「八萬農業大軍」 省主席李登輝為老化農村注新血

陳吉仲回憶李登輝除了為農民爭取福利之外,省主席時期的「八萬農業大軍」更是奠定臺灣農業發展方向。根據農委會文獻記錄,民國70年代,政府有種子部隊的構想,培育8萬名「農業專戶」,為農村帶入有理想、有熱情、也有專業技術的年輕人,成為農村裡的先鋒部隊,讓老化農村再度活起來,這8萬名農業專戶又稱「八萬農業大軍」,一點一滴地改變了農村結構與生態。

李登輝的公職生涯在農復會時期,透過經濟模型分析,發現臺灣農業問題,在行政院政務委員任內,主導終結肥料換穀制度,並在擔任省主席時推動「八萬農業大軍」政策,改變農村結構、奠定農業發展方向。李登輝即使卸任公職,仍沒忘了農業,「源興牛」是他為臺灣農業留下的最後禮物。

「源興牛」 前總統李登輝留給臺灣農業的最後禮物

李登輝基金會買下放養於陽明山擎天崗的牛隻,因為根據文獻記載,這批牛可能是日治時期從日本引進的1百多頭但馬牛的後代,李登輝希望借此培育「臺灣和牛」,讓臺灣農民有好的肉牛品種可以飼養,原飼主一次出清賣給基金會的19頭牛,都養在位於花蓮的兆豐農場,並展開育種事業,這些牛就命名為源興牛,目前正向農委會提出肉牛新品種的命名申請。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日前已針對源興牛的命名登記申請,召開過一次內審會議,內審會議所需資料,包括品種發現及育成經過,以及外貌特徵、繁殖性能、生長性能、屠體性能等品種特性,內審會議後,通知申請人應補件及修正資料也都已經收到,畜試所預定於8月上旬送至農委會入案,通過農委會外審這一關後,就能完成源興牛的品種登記。

前總統李登輝身為農經學者,不僅推動廢除肥料換穀制度、建立八萬農業大軍,還不忘為臺灣畜牧業培育肉牛品種「源興牛」。(圖片來源/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