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臺灣最完整陸域動物紅皮書大公開,點進來看哪些動物受威脅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耗費兩年,首次完整盤點國內617種生存可能受威脅的陸域脊椎動物,發表臺灣版的紅皮書,總計15種生物被列入最受威脅的「極危」,其中臺灣狐蝠全臺可能剩不到50隻,比臺灣黑熊還要少,再不保育就要滅絕;淡水魚和兩棲類則因氣候變遷、水汙染、棲地破壞,生存受脅比例最高。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這種蜻蜓不一樣!看特生中心如何拯救四斑細蟌

蜻蛉目昆蟲就是大家俗稱的蜻蜓與豆娘,是一群很擅長飛行的生物。由於牠們屬於肉食性昆蟲,會在空中捕食許多害蟲,被認為是值得保護的益蟲。此外,牠們的稚蟲生活在水域環境,亦成為優良水域生態的指標生物。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野望沙龍】罐頭產業興起,與鮭魚的美麗與哀愁:《鮭魚的記憶》The Memory of Fish

野外觀察的筆記是第一手資料,非但記錄了觀察的過程與結果,同時也透露了觀察者當時的心緒。手寫的字跡總看得出來年歲與情緒的差異,尤其累積已久的紀錄之後,逐年翻閱就像是看到鏡中的自己逐漸改變,這或許就是野外經驗中最動人的記憶。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落難動物的凝視:「白熊計劃 × WILD-LIFE」攝影聯展導覽

一位是旅台的法國攝影師,一位是旅荷攻讀藝術碩士的台灣青年,素昧平生的Jimmy Beunardeau與羅晟文,各自離開家鄉、繞過半個地球,分別用鏡頭將動物的影像帶到大眾面前,與我們展開一場「人與動物關係」的對話。自七月起,兩位攝影師的「黑白雙熊」連袂於台中舉辦特展,在展期之內,我們將以每週一篇的方式,為您帶來作者的親身解說以及專家們的深度分析,歡迎鎖定。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水保局守護農村地景,入選國際里山IPSI

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決定令人詫異;日本龍貓故鄉基金會用半世紀守護「龍貓森林」;在台灣齊柏林導演用他的眼睛守護臺灣,讓我們看見阡陌稻浪上我們應有的樣貌。聯合國「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簡稱IPSI)是國際間維護農業生產地景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織,IPSI六月底發布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獲得IPSI 的肯定與歡迎,成為IPSI最新的成員。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低海拔的野生動物樂園「烏石坑」,山羌、野豬都看得到

其中,低海拔試驗站位在臺中市和平區的烏石坑,為大雪山山脈西稜的外緣,試驗林地面積約353公頃,海拔高度在670公尺至1,834公尺之間。年平均溫度約18℃,自然環境資源豐富,是研究及觀察臺灣低海拔生物多樣性的優質場域。

新聞
拯救台灣白海豚 國際專家獻策,為保育與綠能雙贏尋找解方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將於4月18日,邀請國內外各領域的學者專家,針對政府計畫在海中建置數百架風機的開發案,舉辦「離岸風機.聲學.台灣白海豚保育國際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