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為國本」的基礎再有農民生產。
封面故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吉仲 農業永續國家才能永續 農業部全面啟動

農委會將於2023年8月1日將正式升格農業部。在組織面上,將山水土林統籌於農業部,使分工與專業能夠一體化;因應未來的農業挑戰,規劃八司七署使農業部的架構跟職能發揮的更完善;農業的生產與保育並重,在農村的發展上更加兼顧生產與農民的權益,秉持永續概念,改善農民收入來保留務農的意願;對外貿易上,更積極開發新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度。

新聞
屏科大1.5度糧食與消費轉型永續棧揭牌 農業研發重塑糧食生產與消費系統

屏東科技大學與臺灣永續棧合作「1.5度糧食與消費轉型永續棧」今(14)日舉行揭牌儀式,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致詞時表示,2040年全球平均氣溫會上升1.5℃,將衝擊農林漁牧生產,如果沒有執行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糧食安全會受到很大影響,永續棧雖然是國科會的計畫,但有關循環農業、淨零,以及綠能等項目可以一起合作,與農業部門有關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農委會也會全力支持。

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台大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 以精準農業平衡生產與生態 全民共同維護生態系服務潛能

一般我們提到生態, 是包含大自然的動物、植物、微生物, 其又受到物理環境: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日照等等影響,讓每個生物間彼此相互溝通、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機質,變成土壤裡可供植物利用的養分,植物行光合作用而生長茁壯,動物食用植物,或是動物互相掠食獲取能量,最後動植物死亡回到土壤裡面。就像《聖經》講的:「塵歸塵,土歸土」,這是自然的循環,生物之間達到平衡,廣義來講,它就是生物彼此「服務」的狀態。

農業經營
當農業融入都市日常 你今天「都市農業」了嗎?

全球在極端氣候,以及嚴峻疫情的肆虐下,對各國人民的生活習慣與糧食供應,產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與影響,尤其是都會地區的居民,該如何思索應變,更形迫切;最近幾年逐漸興起的「都市農業」生產模式,提供了正向而多元的發展趨勢。

封面故事
植醫制度勢在必行!提升植保量能、確保生產者收益

臺灣屬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國家,物產豐饒,生物多樣性豐富,作物有害生物種類亦多,農民於栽培過程中常需施用化學農藥進行即時防治工作,以確保作物收成。然而近年全球食安意識抬頭,且積極推動對環境友善的永續農業,國人對於食的安全要求越趨嚴格,並逐漸重視購買的農產品栽培過程之用藥合理性。為達總統食安五環改革方案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目標,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規畫推動植物醫師制度,期望透過訂定「植物醫師法」及「國家考試」,選出經過認證的植物醫師,提供農民專業、即時的服務。

新聞
【區域農業新世代系列報導】氣候變遷下友善節水、全面提升雜糧產量 北臺灣的農業永續新思維

過去,臺灣農作栽培模式大多是全年持續栽培為主,憑藉頂尖技術與農民勤奮,尤其是北臺灣的水稻一年兩作、寫下高產量奇蹟,然而隨著栽培環境的轉變、國人米食攝取量逐年降低,加上氣候變遷下水資源稀缺,該如何找尋農業永續發展的新方向?

新聞
【區域農業新世代】聚焦長期生態研究 以數據翻轉農業新未來

過去務農講究「順天時,量地利」,然而隨著當前全球極端氣候衝擊農民生計,如何以科學的方法找出降低損失、為產業挹注創新動能的新方向,答案就藏在農業長期生態研究中。

新聞
以創新引動農村再生風潮,看見十年醞釀的美好

一場發生在全臺農村持續十年的寧靜革命,改變了農村的樣貌、增加農民的收入、吸引青年的腳步、留住珍貴的在地文化,更醞釀出美麗的產業之花,幫助農村居民重拾在地生活的尊嚴與活力,實現富麗農村的夢想。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林彥蓉 多應用性、多樣化,新世紀育種雙主軸

但談到永續農業、未來作物和聰明作物這一塊時,不能只著重在商業價值,像藜麥和小米這些過去被忽略的小眾作物,或是很多原住民作物都應被重視,除了營養價值高,也最能適應在地環境,加上這些作物的經營形態多屬於人力、資源低投入的粗放農業,實際上品種特性擁有許多優勢。

豐年雜誌
「傷害降到最低」的農業整合管理指南 – 從IPM 到ICM,打造永續農業之路

自農業時代以來,無可避免的病蟲草害發生時,連帶影響作物健康與產量,為解決此問題,故有了農藥的誕生。農藥能快速發揮防治效果,價格便宜且種類多,可依不同病蟲草害狀況做選擇、使用,農民趨之若鶩,而漸漸養成依賴農藥防治病蟲草害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