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科大1.5度糧食與消費轉型永續棧揭牌 農業研發重塑糧食生產與消費系統

「1.5度糧食與消費轉型永續棧」14日舉行揭牌儀式,將針對水資源和糧食的鏈結,研發與推廣減碳及再生農業生產新模式。(圖片提供/屏科大)

屏東科技大學與臺灣永續棧合作「1.5度糧食與消費轉型永續棧」今(14)日舉行揭牌儀式,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致詞時表示,2040年全球平均氣溫會上升1.5℃,將衝擊農林漁牧生產,如果沒有執行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糧食安全會受到很大影響,永續棧雖然是國科會的計畫,但有關循環農業、淨零,以及綠能等項目可以一起合作,與農業部門有關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農委會也會全力支持。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臺灣永續棧計畫中,屏科大是第7個永續棧,國科會與大學合作成立,每個學校依其專長設定不同主題,屏科大的永續棧主題是針對水資源和糧食的鏈結,研發與推廣減碳及再生農業生產新模式,並包括綠色消費相關議題,整體目標在於重塑糧食生產和消費系統。

屏科大校長張金龍表示,因應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對人類及農作物造成的影響,屏科大近年積極投入節水減碳的研究。以「國際灌溉研發服務中心」組成的跨領域團隊為例,研發出「節水米」,種植時可節水15%,產值提升30%,這項節能節水、保護土地及生態的重要成果,是友善環境耕作的最佳實例。

張金龍表示,屏科大與國科會共同推動「永續棧」計畫,未來將加強推廣1.5度糧食生產與綠色消費永續轉型,期待此平臺能成為與社會理性溝通對話的平臺,集思廣益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案,讓臺灣邁向淨零排放的新里程。

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表示,淨零轉型及相關科技的落地,需要知識及實證資料做基礎,糧食系統的轉型也需要生產技術的研發,包含基礎資料的收集、政策的配套、社會的調適、以及價值的形塑,臺灣永續棧作為智庫與協作平臺,一方面密切觀察國內外政策趨勢與發展經驗,另方面協助鏈結不同專業領域,促進學術與實務界的協作,及強化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公眾溝通。

陳吉仲表示,2040年全球均溫上升1.5度,這是確定會發生的事,這1.5度對農業有很重大的影響,均溫上升與溫差擴大對農林漁牧生產的影響更大,如果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沒有做好,在2040年以前糧食安全就會大受影響,因此如果屏科大研究的相關調適策略成熟,農委會願意以最快的時間及經費來採用做調適,如果技術有待研發,農委會也能予以支持。

陳吉仲也說明農委會在永續方面的努力,包括減量、增匯、循環,以及綠趨勢,例如3年內要將每年225公噸的雞糞轉為有機質肥料,粉碎果樹樹枝製成生質燃料銷售等,均能減少農業廢棄物並增加農民收入等,希望透過臺灣永續棧平臺的建立,共同分享在地及全國永續轉型議題的專業實務經驗。

屏科大表示,1.5度糧食與消費轉型永續棧聚焦水資源與糧食的鏈結,研發推廣減碳農法、再生農業等新興生產模式;在糧食生產面,推廣地球健康、土壤健康、人類健康,以及脆弱社區的經濟繁榮、公平性的再生農業生產新模式;在糧食消費面,將探索共同生產或消費者與生產者角色交叉的「產消合一」新做法;在糧食永續面,將採用減量化、再利用和回收(3R)的原型設計,推動循環農業經濟與1.5度C生活方式的糧食消費習慣轉型,並結合資訊與通訊科技,促進跨域、跨界及公民參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