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慧農業
農村勞動力不足、人口老化已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朝向自動化、智慧化發展的農業機械,被視為解決農村缺工問題一大利器,不過,臺灣農機研發界,事實上也和農村一樣面臨人才斷層危機,直接影響臺灣智慧農機研發,值得各界重視。
為了緩解產業缺工的問題,同時因應氣候變遷、國際貿易自由化等挑戰,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程度的提升,乃至於智慧農業的推動,對於臺灣農業發展至為重要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去年起輔導桃園市桃城蒔菜農業生產合作社,導入智慧環控技術,應用數據自動化管理,評估不僅可減省下栽培管理人工,設施灌溉用水也能更精準,相較以定時給水器灌溉,用水可減少約一半。
因應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還有極端氣候造成作物產期與品質的問題,使得農作物栽種過程的管理設施,成為不少農企業管理上的必要配備。
傳統農業名校國立嘉義大學,後天將歡慶99歲,腳步絲毫不停滯,今宣布掛牌成立植物教學醫院,整合農學院植醫、農藝、園藝等科系,農民可帶著生病植株來求診,由9位具實務經驗的教授免費診療,同時培養下一代植醫人才;還斥資200萬,首創全國農校空拍機隊,大手筆提供54台無人機供學生使用。老校新生,用創新思維幫學生和臺灣農業找出路。
2018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於9月27日至29日盛大展出,永續發展館為三大主題之一,繼臺灣修法推動非核家園後,發展綠色能源已成為國內能源政策的軸心,預計在2025年綠能裝置容量須達20GW,估計其中約17GW需要來自地面太陽能設施,換算總共需要約25,000公頃的土地。
高雄市農業局每2年辦理1次的「南方農業論壇」,9月14、15日兩天在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舉辦第4屆論壇,本屆論壇主題為「小國大農業:逆勢突圍創造大商機」,邀請荷蘭、日本、馬來西亞等國際性農企業代表跟臺灣農業產官學界交流。面對農產品國際市場的競爭,荷日代表均強調團隊合作及策略聯盟的重要性。
高雄市旗山區「綠湖旗緣溫室水耕農場」負責人傅名揚,7年前將智慧農業逐步導入農場的溫室,運用數據以及自動化環控系統,以精品作為市場定位,生產品質穩定的日本洋香瓜,單顆售價最高1,500元。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在時常面臨人力短缺的農業環境之下,這兒的缺工問題並不存在,整個農場溫室的生產管理,只需傅名揚一人就可搞定。
國內每年可生產1.3萬公噸的茶葉,不過產量不足以供應市場需求,得再從國外進口3萬公噸的茶葉,再加上近年茶產業面臨缺工、氣候、小規模生產等問題,讓整個產業備受挑戰。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去年開始將智慧農業導入茶產業,開發茶葉產期預估模式,收集茶葉生長資訊及監測氣候以預估產期,有助於農民安排採收及加工時間,解決缺工問題,另外也建置自動滴灌及液肥系統,可省水達50%並能省工及精準施肥。
微軟和國家地理合作推出達100萬美金的人工智慧地球創新補助計畫(AI for Earth Innovation Grant program),徵求任何與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遷與水資源保護相關的人工智慧運用提案。申請即日起至10月8日,入選名單將於12月公布,評選結果以15組為限,入選者最高可獲資助金額達20萬美金,並享有微軟雲端智慧工具、國家地理社群與實驗室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