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養豬產業
今(2024)年7月1日,臺灣傳統豬瘟疫苗拔針滿周年,皆未傳出新病例,可望成為亞洲唯一撲滅或阻絕3大主要豬疾病(傳統豬瘟、非洲豬瘟、口蹄疫)的國家;俗稱「百億養豬基金」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將在今年告一段落,臺灣養豬業如何厚植實力?《豐年》訪談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秘書長潘建同、農業部畜牧司養豬產業科科長周文玲、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從產業、官方與專家視角,檢視臺灣養豬產業競爭力。
臺灣豬傳統豬瘟拔針屆滿一年,即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成為非疫區,臺灣生鮮豬肉可望再度銷售海外市場,成為亞洲第一個告別口蹄疫與豬瘟的國家。對於內銷為主的臺灣豬市場來說,外銷市場是產業鏈全面升級迎來的甜美效應。從2021年到2024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4年128.3億元的經費挹注,超過70億元投入養豬場及屠宰場現代化,提升設施,精準飼養且重視生物及食品安全管理,是讓產業得以永續的重要措施。
保險代位為利得禁止原則的下位制度之一,主要作用係於保險事故發生後,避免被保險人自保險及其他賠償制度重複獲得補償。美國學界曾將保險代位制度帶來的種種問題與麻煩,比喻為揭開潘朵拉的盒子,本文將探討保險代位是否應適用於政策型農業保險及其實務執行面臨之問題,並嘗試提出解決方案,盼逐步完善保險代位於政策型農業保險之運作機制。
國內延續近年毛豬飼養場數與在養量遞減趨勢,在2023年5月底養豬頭數調查中,毛豬飼養場5,893場,在養總頭數約524.2萬頭,較2022年11月底減少98場,但平均每場飼養規模為916頭呈持續擴大趨勢。受國內仔豬流行性下痢及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疫情持續影響,繁殖與育成率不佳,同時受近年飼料價格上漲,使部分小型場及廚餘轉型場持續退場,產業人口持續高齡化,國內環保法規執法嚴格等原因影響在養意願。
傳統豬瘟在豬農口中是「阿公時代就有的疾病」,從日治時代至今日現代化養豬,豬農首要任務都在防治豬瘟。而1970年代研發上市的國產傳統豬瘟疫苗,是政府控制傳統豬瘟的重點指標,透過地方獸醫和公務獸醫協力推廣,讓肉豬在7 個月的有生之年內, 施打2次的豬瘟疫苗, 成為豬農世代相傳的養豬法則。然而,經過長年追蹤與為期2年的階段測試,今(2023)年7月起,臺灣豬終於不再需要施打傳統豬瘟疫苗了!
中央畜產會9日邀集養豬產業座談,研商百億基金用途,中華民國養豬協會在座談會前先舉行協會內部的會前會,定調產業團體立場,常務監事林承德說,產業來參加座談不代表被摸頭,是要先了解農委會的政策動向,產業界才能因應,並且強調「今天不談1百億」、「不是為了百億基金」。
明年元旦起,使用瘦肉精的美豬可即進攻臺灣市場,國內養豬界震驚直呼,「簡直太意外!」中華民國養豬協會常務監事林承德說,產地標示要怎麼處理,政府得給人民一個交待,下一代的健康要誰顧,農委會應該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