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靜宜
秋末入冬正是鮸魚季節,每到此時,東引島上一些店家會開始打鮸魚丸。
至少不管什麼魚丸,魚的含量必須在五成以上,才能稱為魚丸,商家還必須寫出魚種跟魚肉比例,哪怕是混了不同的魚都要寫清楚,這才能保障消費者,也能提升魚丸加工業的品質。
「快,發哥開始做魚丸了。」我在東引島上,接到當地朋友訊息,便趕至發哥的工作室,幸有貴人引路,才得以一探魚丸的完整製作過程。
吃港點時,你會來上一籠馬來糕嗎?我很愛,只是想吃到極品不容易,比較常踩雷,吃到外型膨鬆、入口乾黏的版本。
香港美食家梁文韜接受《香港經濟日報》採訪時表示,一顆好的馬來糕,需要掌握三個要點:鬆軟有彈性、不黏上顎、整體質地一致。會把不黏上顎當重點,想必有被黏過的經歷,看來大家都踩過雷,這樣想想,我就比較釋懷了。
當清炒火燒蝦乾上桌,我簡直要驚掉下巴。多數臺南人人生的第一尾蝦,就是火燒蝦。碗粿、蝦仁肉圓裡的蝦,擔仔麵上擺的那隻留尾殼的蝦,還有蝦多多的蝦仁飯,全源自火燒蝦,不是牠,便少一味。
吃到那塊全熟牛排時,我吸了一口氣,牛肉像貝柱那樣一絲一絲,外層的邊角挺直焦脆,內層保有柔軟質地,咀嚼時泌出中式滷汁的醬香,同時保有粗獷牛味,滋味、香氣竟如此迷人,嚼著、嚼著捨不得吞下,即使在口腔中多停留一下下都好。許多人吃大餐是因為一些值得慶祝的事,例如,生日或紀念日;而對不少人來說,牛排最能代表隆重感,因此牛排館一直有穩定的客源,西餐廳的套餐主菜也少不了牛排。然而對我來說,牛排是最不期待的主菜。
日前,如「喜相逢麵館」這類家宴型餐館話題聲囂塵上,許多人對於它能得到富豪、名人青睞而感到不解,事實上這類餐館在臺灣存在已久,並非近年才開始走紅。
一、二十年前臺北就有「歐家宴」、「煉珍堂」等,「明福台菜海產」就更早了,已經四十多年,贏得「富豪餐桌」之稱。家宴型餐館破除了幾個常見餐飲迷思,我認為那便是受歡迎的關鍵密碼。
日前在臺北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餐宴活動,名為「起司復刻宴」,尚未入座,便看到桌上一盤羅列不同品項的起司,這盤起司不只形狀,顏色、質地、風味也各異其趣。
這場活動的主辦人,是臺灣第一家義式手工乳酪坊「慢慢弄」的負責人陳淑惠(Isabella Chen),她邀請鑽研中國古代菜譜的美國歷史學者董慕達(Miranda Brown),分享古籍裡出現乳製品的菜色,並由臺中「Restaurant le Plein滿堂」餐廳主廚林凱維復刻重現。
在江浙餐館裡,一翻開菜單,便能見到菜色裡有「火腿」的蹤跡,像是蜜汁火腿、醃篤鮮、火腿蠶豆……用到陳年火腿的比例特別高,幾乎成為江浙菜的重要識別之一,只是不同菜色需求的火腿熟成程度不同,有的用「家鄉肉」(新腿)、有的則用陳年火腿。
有句話說:「唱戲的腔,廚師的湯。」不同菜系會用不同湯頭烹製菜色,江浙菜則會用金華火腿、老母雞熬煮成奶白色的金華火腿雞湯。
全國一年就喝掉約新臺幣五百三十八億元的手搖飲,高雄跟臺南包辦了其中的一百六十億元,儼然是臺灣的國飲,其規模與商機不容忽視。
一家手搖飲店平均有四十種以上的品項,這些品項多由茶、奶、珍珠等幾樣基本元素,經過各種排列組合而成,更要求新求變,以滿足無止盡的新鮮感。隨時代進步,有店家開始講究茶葉,標榜產區、茶葉品質、萃取方式;或從配料下手,椰果、粉條、布丁等,越摻越花俏。
一次,在大學裡講關於白粥的飲食文化,學生們一臉茫然,彷彿我講的是天方夜譚,只有隨堂老師很有共鳴地說:「有有有,我們家就是這樣吃。」
我忍不住問了其中一位學生:「你上次吃到白粥是什麼時候?」他回答:「三年半前,在阿嬤家。」我又問:「你吃到什麼配粥菜?」他回答:「罐頭蔭瓜、肉鬆跟皮蛋。」我再問:「你今天早餐吃什麼?」他回答:「雞米花、蛋餅跟奶茶。」
這幾個回答透露著許多資訊,現代人飲食西化,白粥已非一般人日常。
朋友說要年終聚餐,請我推薦好吃的烤鴨名店給他,我問:「要吃北京烤鴨還是廣式烤鴨?」他說:「有差嗎?」有喔,很不同,在臺灣同時能吃到北京燜爐烤鴨跟廣式片皮鴨。
香港傳統粵菜吃「燒鴨」。把烤好的鴨斬件,一隻鴨斬成五、六份,燒鴨是烤鴨,但不是北京烤鴨,北京烤鴨有專有的作法、烤法、片法跟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