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身世錄】牛奶球配糜

牛奶球。

牛奶球。

文字╱攝影 陳靜宜

日前在臺北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餐宴活動,名為「起司復刻宴」,尚未入座,便看到桌上一盤羅列不同品項的起司,這盤起司不只形狀,顏色、質地、風味也各異其趣。

這場活動的主辦人,是臺灣第一家義式手工乳酪坊「慢慢弄」的負責人陳淑惠(Isabella Chen),她邀請鑽研中國古代菜譜的美國歷史學者董慕達(Miranda Brown),分享古籍裡出現乳製品的菜色,並由臺中「Restaurant le Plein滿堂」餐廳主廚林凱維復刻重現。菜單中有出自南宋《事林廣記》、元代《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明代《宋氏養生部》等關於奶製品的菜色。

如果這盤起司出現在西餐廳內,大概沒人會覺得有什麼奇怪;然而它卻是出現在中餐廳的餐桌上,陳淑惠說明,多數人認為奶製品是西方食物,事實上,從文獻裡可以得知漢文化也有乳製品,而且不只在中國新疆、蒙古等西部地區,也出現在江南、華南沿海一帶,只是叫法各異,像乳扇、乳餅、鮮酪等,指的都是現代人口中的起司。

我想起幾年前曾吃過福建廈門的「牛奶球(gû-ni-kiû)」,這緣起於我九十多歲的大媽,那是她的童年記憶,換句話說,這是一道在約百年前就存在的食物。

她曾是廈門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據她描述,童年出門念書前,家人會為她準備鮮奶——由家中傭人,一早牽一頭牛到院子現擠生奶,到廚房裡煮沸,再摻糖並放入一顆水煮蛋,滿滿的營養讓她有足夠體力上學。聽到這種高規格取得鮮奶的方式,讓我睜大了眼,而從這段經歷裡得以推論,當時人們十分肯定鮮奶的營養價值。

那什麼是牛奶球呢?我最初以為是類似森永牛奶糖,問她:「是不是甜甜的?」她說:「不是,而且很鹹,用來配糜的。」我當下有點摸不著頭緒,想著會不會她記錯了?畢竟她已經九十多歲了。

然而幾年前,一次我在廈門第八市場(當地人多稱為「八市」),發現有人在盒子上寫著「牛奶粒」,裝有二、三十顆白色球粒,約乒乓球大小,非光滑工整的表面,有不規則疊合痕跡,像手工搓成。店家說,低溫保存期限可達一、二十天。

這下明白了,我錯怪了大媽,是我貧乏的知識限制了想像,又驚又喜:「原來真有其物,而且現代還存在,大媽說的正是中國的乳酪啊!」董慕達也分享,從古籍得知,中國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晉朝便有乳酪加工技術,那麼近百年前有牛奶球,也就不足為奇了。

牛奶球吃起來質地類似鹹鴨蛋的蛋白,柔軟且帶點彈性,氣味是奶製品,但鹹到讓我忍不住吐出來,大概像嚼了整塊豆腐乳。

陳淑惠說:「在臺灣,曾有長輩說見過類似(牛奶球)的東西,只是是在他很小很小的時候。」如今已不復存在,成了傳說。

慢慢弄舉辦「起司復刻宴」的開場起司盤,依照古籍裡提及的乳製品,找到現代對應的起司產品,增加連結度。
慢慢弄舉辦「起司復刻宴」的開場起司盤,依照古籍裡提及的乳製品,找到現代對應的起司產品,增加連結度。

作者 陳靜宜

臺南人,相信人離不開食物、食物也離不開人,熱愛飲食文化,從事美食報導二十年。擔任雜誌專欄作家與特約採訪,出版《喔,臺味原來如此》、《啊,這味道》、《臺味》等書,媒體曾評為臺灣九大餐飲影響力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