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陳靜宜
吃到那塊全熟牛排時,我吸了一口氣,牛肉像貝柱那樣一絲一絲,外層的邊角挺直焦脆,內層保有柔軟質地,咀嚼時泌出中式滷汁的醬香,同時保有粗獷牛味,滋味、香氣竟如此迷人,嚼著、嚼著捨不得吞下,即使在口腔中多停留一下下都好。
許多人吃大餐是因為一些值得慶祝的事,例如,生日或紀念日;而對不少人來說,牛排最能代表隆重感,因此牛排館一直有穩定的客源,西餐廳的套餐主菜也少不了牛排。然而對我來說,牛排是最不期待的主菜,它一向穩定安全,卻也沒什麼喜出望外的表現。
此時,我聽到隔壁桌同樣吃這道牛排的年輕男孩,對他鄰座的人說:「這牛排好硬喔。」我不能分辨他所謂的「硬」,是吃到和我這塊牛排不同的火候,還是他習慣西式牛排的軟嫩,因此吃不慣全熟牛排?
餐後,主廚告訴我,此款中式牛排依據江浙菜「紹興醉元寶」作法,牛排先油煎定型,再以滷汁經過兩天四回重複滷煮浸泡,滷汁便慢慢滲透至牛排深處,上桌前再油煎使表皮酥脆,最後入烤箱復熱,逼出內部油脂,步步為營。
另外,晶華軒中餐廚藝總監鄔海明,也把柱侯蘿蔔燜牛腩升級成了「柱侯醬燜牛肋骨」,使用八角、桂皮、乾蔥等配料,經過長時間燉煮的牛小排,上桌前淋上柱侯醬,好看也好吃。
以全熟中式牛排為代表的還有中國泉州牛排。泉州是福建最大的牛隻屠宰場,重視現宰、鮮吃,光泉州有上千家牛肉店。「牛王阿秋」是其中名店,不同部位不同煮法,有牛筋、牛百頁、牛雜、牛尾等湯品,也有以牛雜、牛腩為料的牛肉麵。
這「牛排」不是用鐵板或瓷盤,而是用不鏽鋼碟子裝;也不是一大塊精修過的牛肉,而是帶骨的牛肋排。煮法也不同,要以咖哩煮過,還要再滷上五、六小時,配一碗鹹飯、一碗牛肉湯與青菜,當地人告訴我,這樣就是典型套裝組,牛排不用刀叉而是筷子(或就手)吃,又是另一種牛排風情。
有很長時間,我對牛排的認識,是全盤接受美式牛排的「傳教」——鮮嫩多汁的牛排才是好牛排,美國牛肉是依照油花比例與分布來分,有Prime(極佳)、Choice(特選)、Select(可選)等級,吃牛排一定要三、五分熟,七分以上就太熟。
我尊重這種判斷方式,然而漸漸也發現,食物美味與否不應只有單一標準。
作者 陳靜宜
臺南人,相信人離不開食物、食物也離不開人,熱愛飲食文化,從事美食報導二十年。擔任雜誌專欄作家與特約採訪,出版《喔,臺味原來如此》、《啊,這味道》、《臺味》等書,媒體曾評為臺灣九大餐飲影響力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