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小村畫誌】找治好牛的藥

我是七腳川系的阿美族,長輩私底下都這麼講。我在1941年出生,聽說我出生前的30年,我們才從很遠的地方搬到溪口。要不是日本人走了,部落耆老也不敢告訴我們,因為過去,我們部落是被日本人趕到溪口去的。

新聞
阿美族人眼中的鸚哥魚竟然是… 東大老師紀錄阿美族人的海洋智慧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在什麼樣的環境生活就會孕育出不同的生活方式,臺灣東海岸的阿美族人世代臨海而居,對海洋的深厚情感從他們對魚的命名就能略知一二。6年前,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蔡政良開始與都蘭部落青年下海打魚,至今已紀錄40多種都蘭部落裡常提到的魚種與故事。

麵包
飲食
【農食部】記錄生活樣貌而生的麵包

下雨後,蝸牛麵包跑出來了……最近雨季,我們這裡最開心的應該是乾渴的植物跟蝸牛。雨水提供養分給土地長出食物,蝸牛就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吃掉新鮮嫩葉,還多到在路上一不小心就會被壓到。

新聞
珍貴的臺灣飛魚:文化保育與資源開發的拉扯與省思

多數飛魚種隨著黑潮洄游至臺灣海域。臺灣沿近海的飛魚有7屬24種,東部、北部定置網飛魚漁獲雖依漁場或年代的不同其盛漁期有所差異,但主要漁期皆在4~7月間。南、北部追逐網各年度漁期開始的時間雖有不同,但調查顯示水溫對魚群的影響甚大,顯示飛魚資源未來亦可能受氣候變遷的衝擊,有必要做長期的監控。

封面故事
講求原味的餐桌

阿美族料理的技巧並不複雜,往往保留著食物最單純的原味。過去只有火烤、水煮和醃漬等簡易烹飪方式,現在則隨著文化交流和科技的進步,讓食材偶爾得以跨界演出,也衍生出更豐富的滋味。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產地餐桌 部落廚房】體驗古早捕魚法!去馬太鞍來場原鄉輕旅行

馬太鞍部落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市區旁,在阿美族語中稱為「Fata’an」,其語意為樹豆。樹豆的種子及葉片蛋白質含量均高,是原住民重要的能量攝取來源,且繁殖能力很強,因此部落裡皆稱吃了樹豆會身強體壯,被當成吉祥物般攜帶、到處播種,使得部落週邊長滿了樹豆,阿美族人習慣以地形、地物稱呼一個地方,就以樹豆名Fata’an為部落名稱,也就是現在的「馬太鞍」地名由來。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產地餐桌 部落廚房】走進阿美族祖屋,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

阿美族部落——太巴塱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市區旁,在阿美族語中稱為「Tafalong」,意指有很多白螃蟹的地方,因此部落常以螃蟹作為圖騰。為了使來太巴塱的旅客,都能認識部落的文化傳統,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集結了部落裡的耆老與青年,以阿美族祖屋為藍本,就地取材並使用傳統建築工法搭建了紅糯米生活館。作為部落的對外窗口,走進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除了能聽聽傳統歌謠、享用阿美族的野菜料理外,還能參加文化導覽、體驗農事及購買部落農特產與手工藝品等,是個兼具保存部落文化及對外展售功能的產地餐桌。

新聞
【產地餐桌 部落廚房】為池南部落注入活水的樹屋餐廳

鯉魚潭位於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鯉魚山腳下,南北最長處約1.6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30公尺,是花蓮縣內最大的內陸湖泊,週邊遊憩資源豐富

新聞
來自原鄉的私房養生聖品-葛鬱金

來到花蓮縣的大糧倉玉里鎮,延著193縣道來到美麗的阿美族部落-織羅部落,這裡不僅生產優質的稻米,更有部落老人家珍藏的私房聖品-葛鬱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改善人口外移問題及突破當地農業生產困境,於104年起與織羅部落農友合作,進行葛鬱金作物改良並開發其加工技術製作葛鬱金即食餐包、開展葛鬱金柑橘果凍商品、在地風味餐,並將葛鬱金採收體驗融入食農教育,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同體驗共享部落農遊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