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酪農業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輔導民間業者,於臺南柳營八翁酪農區推出全臺第一個「酪農區循環農業場域模式」,示範以農副產物製作青貯料飼糧,利用在地畜牧生成的沼液施灌牧草地,以及研發製作有機蚓糞肥等環境友善之循環利用。
乳房炎(mastitis)是最普遍也最耗成本的乳牛疾病,是臺灣乳牛遭淘汰的三大疾病因素之首,嚴重影響到臺灣乳牛的使用年限和酪農的生計,包括:一、乳牛感染乳房炎時,每天的產乳量會減少,生產的牛奶品質亦會降低;二、感染乳房炎的牛隻需進行藥物治療,期間每天所生產出來的牛乳有藥物殘留必須捨棄,直到牛隻痊癒及牛乳通過無藥物殘留檢驗後才能恢復出售;三、治療牛隻的藥品費、獸醫治療費及額外照護牛隻的勞力支出等;四、牛隻病情嚴重時會引發全身性感染,甚至造成死亡。此外,感染乳房炎的牛隻除了自身會發病外,亦具有高度傳染性,成為牛群內不定時的傳染源。
吳進隆說,乳牛發生乳房炎等疾病的機率,會取決於牧場的經營管理方式,因此維護牧場的乾淨十分重要,一旦發現有乳牛生病,所產出的生乳就必須要廢棄,酪農常常為了保險起見,會把病牛在投藥後7至10日內所產的生乳廢棄處理,曾有酪農在乳牛生病投藥期間,誤將病牛榨出來的12公斤生乳混入其他健康乳牛所產的生乳中,讓集乳車裡面12噸的生乳都未通過藥物檢測,整車的生乳都必須淘汰,後來經過分析各個牧場所保留的生乳樣本,往上追查才發現是一名新進人員操作失誤導致。
農委會今天下午舉辦「農業缺工改善成果發表記者會」,主動拋出消息,已向勞動部申請乳牛飼育業開放外籍移工。輔導處長范美玲表示,原先提出的酪農業外籍移工需求約680人,評估後調整成470人,加上農委會農業人力畜牧團約50人,規劃以400人為額度試辦,向勞動部提出申請。
從餐桌到衣著,人類的生活與經濟動物緊密相繫,卻只有不到一成的獸醫師為牠們的健康把關。從事大動物獸醫七年,一個人照看三十多個牧場、六千頭乳牛的龔建嘉,每日天未亮就出門,星星升起時返家,腳踩動物排泄物,身上沾著草屑,在偌大牧場中為乳牛健檢、看診。他認為,每頭牛都應享有完善醫療、舒適生活環境的權益,這個任務,就由大動物獸醫來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