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村再生
在極端氣候影響、天然資源缺乏、糧食自給率偏低、土壤酸化貧瘠等環境條件之下,金門地區的農村更需要透過永續與低碳的方式,來進行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的整體營造。同時也希望藉由樸門凝聚社群的力量,在金門發展出一具有團隊意識與實作能力的行動社群,以共同推動金門地區的農村再生及永續發展工作。
農委會水保局「農村再生」成果展今(27)日開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目前已檢討農遊券3.0執行不盡理想之處,水保局將在兩周內推出一個更吸引消費者的新版農遊券,鼓勵農漁畜產品消費,促進農村觀光旅遊。水保局初步規劃擴大適用品項、農遊券面額提高,以及提供多次抽券機會,活動時間延長至農曆年後。
這些年在「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下,臺灣農村正一點一滴地改變,逐漸開花結果引動了新一波的農遊潮,只要再次走入農村,便能夠發現農遊的全新價值:在純樸的農村聚落裡,看見的不再只有田園風景,而是在地人物的故事;品嚐的不再只是地方美食,而是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每一位再次走入農村的人都能透過不同形式認識臺灣農村生活的美好。
第二屆金牌農村競賽今(21)日頒獎,由南投埔里珠仔山社區、桃米休閒農業區,嘉義阿里山茶山社區、高雄永安新港社區及屏東內埔東片社區等5個農村社區奪得金牌。金牌農村今年加碼提供100萬元行銷獎勵金。總統蔡英文繼首屆競賽後再度親臨頒獎。
水土保持局是國內第一個採行生態檢核機制、執行水保工程的公部門,去年起已將所有工程納入生態檢核作業,今年將進一步擴及平地地區的農村再生設施工程。水保局推動農村再生已逾十年,今年將發展「綠色照顧」,讓高齡化的農村「老有所終」。
為鼓勵青年從農,新北市府透過「新北青農力計畫」提供加工產品研發、商品包裝設計與銷售通路等資源,協助青農深耕茁壯,今年更以「新北青農力,農業未來市」為主題,10月6日起至8日在市府大廳辦理相關成果發表。
過去務農講究「順天時,量地利」,然而隨著當前全球極端氣候衝擊農民生計,如何以科學的方法找出降低損失、為產業挹注創新動能的新方向,答案就藏在農業長期生態研究中。
國內旅行風潮正盛,農漁村深度旅行近來大受國人歡迎,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在水保局局長李鎮洋的陪同下,走訪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欣賞原汁原味的傳統古厝、與年輕世代輕鬆互動,走入田間體驗鴨間稻與生物碳,更陪伴社區長者共進午餐,看見社區藉由產業推動實現在地健康老化的努力及農村再生的豐碩成果,同時也鼓勵民眾使用農遊券與三倍券,以行動支持農村與農業。
國家發展委員會喊出明年是「地方創生」元年,要發展鄉村產業、減緩人口流失。不過有許多專家提醒,臺灣十幾年前做社區營造,到後來農村再生計畫,加諸給農村太多壓力,不僅要求農業生產,同時得維持生態環境,還要發展觀光、小旅行,「高齡化的農村和社區根本做不來」。呼籲未來推動地方創生,必須考量每個農村的特性,訂出優先順序和發展目標。
當農村面臨高齡化、人口外移等問題,該如何讓老年人可以減緩退化,甚至主動參與社區事務成為一大難題。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進駐臺南市龍崎區龍和社區,發現當地因竹編產業而興盛一時,但面對人口外移、老化,社區出現許多閒置空間,團隊利用舊市場空間與居民舉辦假日市集,吸引遊客,也找回異鄉遊子,甚至讓關門已久的點心店重新開張,這些努力讓她們獲得第八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金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