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夫市集
「有意識的生活」,聽來有些文青,又有點不諳世事的天真感。其實背後蘊藏的,是思考後將想法轉化為實際作為的過程。然而每個人會「意識」到的面向有所不同,或是環境保護、或是健康的交易平臺,若能夠將各種議題收斂整併,甚至轉借到其他載體之上,也許就可以引起更大的社會影響力,翻轉需要改變的生活形態。本篇將著眼於無包裝商店、換物市集以及選物店等新形態場域,探究它們可能為農產銷售帶來的新面貌。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今年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努力讓有機農業的價值被看見,過去我們看有機農業,通常把重點放在農藥、化學物質殘留多少,但是農政機構一直努力為大眾把關慣行農的農藥殘留問題,料理界更會教導大家如何清除農藥,如果只談這些,無形中削減了有機農業的必要性;其實有機農業的價值不只於此,它的農法本身就對環境有很多好處,不僅減少汙染、碳排放,也有助於維護生物多樣性,未來我們應該提出科學證據,並在教育這塊更加著力,加強理念的論述,才能讓更多的生產者、消費者「有感」,願意主動加入。
來美國以前,「農夫市集」對我而言是個新詞,並不實在地生活在我的日常裡。
在中國大陸成長的二十幾年間,我幾乎都生活在南方,每日取得食材的地方,是村子裡的雜貨鋪和城市裡的農貿市場,帶著些許髒亂的印象,還要警惕陌生商販的短斤少兩亂報價。
市集不只是一個買賣空間,農夫市集自然也不單是買賣農作物那麼簡單的場域。我們可以將農夫市集視為農業對都市的反攻,畢竟在一個高度經濟發展的都市空間,在特定時間有平時四散於全國農地的農人一同湧入,賣菜也交流農務,可說是在地糧食主權一種宣示。
「我去過世界各地的農夫市集,安娜堡的是最好的。這裡最多樣化。」Al Kiercazk自信滿滿地說道。家族世代務農,從1927年開始,8歲的他就跟著父親就到安娜堡農夫市集賣菜來了。這些年,他到歐洲、南美、日本等地旅遊,都把當地的農夫市集當作重要一站參觀。
然而,他們如何維持生存?與農友又是如何的合作關係?商業模式是否具有複製的可能性呢?我帶著這些問題,多次探訪阿格斯農場商店,並採訪了創始人之一的Kathy Sample及其經理Laura Barch。
黃俊誠說,市集會辦食農教育就是希望透過這方式吸引消費者和農夫買菜,同時關心前端臺灣的環境議題,但有機農夫市集會受到餐廳等其他單位競爭,農委會未來若要推動食農教育專法,或許要多花點心思在協助不同食農教育組織建立商務模式或串聯上。
不塑、減塑是最近網路上的熱門話題,網路社群上時常有人分享少用塑膠製品的生活妙招,最基本的從自備餐具開始做起,也有回收物再製商品到底環保與否的議題討論,我發現其中有一個話題總是能引起熱烈討論卻難有結果,那就是:買青菜到底能不能無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