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精油
臺灣位處亞熱帶環境,森林林相組成多元複雜,但以往林產業僅著重木材生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臺灣林業發展過去受到歐、美、日等溫帶國家影響很大,溫帶森林林相偏於單一,但臺灣森林多元,「林業不只是木材生產,更應該是包含更多非木材的竹、精油等特產物的綠色森林產業。」
植物的次級產物「精油」,產量少卻具有高經濟價值,原本對人類和環境具有正面價值,卻因為不當的商業行為,造成資訊扭曲和贗品誤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森林化學組研究團隊建立「貴重精油指紋圖譜資料庫」(簡稱指紋圖譜資料庫),避免溶劑混參、以假亂真的精油產品充斥市場,為人們把關健康,促進友善經濟模式循環。
「什麼植物可以萃取精油」、「臺灣代表性的氣味是什麼」,大部分人可能會想到樟樹或檜木,農委會林業試驗所以「行動蒸餾車」造訪臺灣各地取材,現地蒸餾萃取精油,挖掘精油產業的可能性,開發石薺薴、臺灣刺蕊草等原生植物做精油萃取利用,即使是常見的樟樹,分類上只有一種,卻可能各自有其獨特的氣味。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為了開發精油,仿照國外作法成立「Mobile Plant行動植物工坊」,去年起林試所研究人員開著這輛「行動精油車」載著蒸餾設備,去到臺東、宜蘭、新北、南投四個不同鄉鎮萃取精油,包括甜萬壽菊、石薺薴、柳杉和部落樟樹,可供未來地方發展精油產業參考。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開發的精油微膠囊技術,將精油鎖在粒徑僅8至12微米(µm)的膠囊中,與纖維結合,便可讓布料、紙張緩慢釋放香氣;運用木竹剩餘資材及臺灣原生植物萃取精油製作的「紙香皂」,不僅使用便利、純天然,還有助林業循環利用。
農委會林試所開發微膠囊商業配方,把原來很繁複的微膠囊技術簡化,也不需用到昂貴器材,即可將精油巧妙地包進微膠囊裡頭。這項技術已經非轉屬授權技轉給廠商,有觀光工廠、食品廠、生技公司,向林試所技轉了這項可以將精油包進膠囊再慢慢釋放出來的獨特配方。
山胡椒,又稱「馬告」,大多分布於臺灣中部及東部一帶海拔300至2,300公尺間之山坡地,全株及果實具刺激性的薑辣香味,可食用其葉、根及果實,也可當成食品香料,提升食物的風味。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過去幾年,著手研究山胡椒各部位精油及其生物活性,並發表多篇研究成果,刊登在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等國際知名研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