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農業部與中研院今簽署減碳科研MOU 開發狼尾草作碳匯、生質能 可望提供生態環境給付

農業部致力2040農業淨零,考量以既有科技還無法實現農業淨零,農業部長陳駿季今(17)日與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共同簽署淨零減碳科技研究推動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既有合作基礎上,深化農業減碳、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科技研發,以及建置自然碳匯監測、驗證方法,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7月號 守護臺灣豬隊友 百億升級 非疫永續

臺灣豬傳統豬瘟拔針屆滿一年,即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成為非疫區,臺灣生鮮豬肉可望再度銷售海外市場,成為亞洲第一個告別口蹄疫與豬瘟的國家。對於內銷為主的臺灣豬市場來說,外銷市場是產業鏈全面升級迎來的甜美效應。從2021年到2024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4年128.3億元的經費挹注,超過70億元投入養豬場及屠宰場現代化,提升設施,精準飼養且重視生物及食品安全管理,是讓產業得以永續的重要措施。

玉米種植可以對增加土壤碳匯有所幫助。(圖片來源/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豐年雜誌
氣候變遷下栽培管理:玉米對土壤碳匯的貢獻及環境需求(中)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

全球土壤有機碳(SOC)估計有15,500萬噸,大氣圈含7,600萬噸的碳,活植物體中則有約5,600萬噸碳,因此土壤是陸地最大的有機碳(organic carbon, OC)匯區。在過去200年,生態系統中損失50%的有機碳,因此讓土壤增加碳匯,對於減緩地球暖化有顯著功效。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織於2015年巴黎會議提出「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 Soils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倡議提高土壤有機碳以緩和地球暖化。

鹽沼棲地、海草床與紅樹林的碳匯潛力高,但暫未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中。圖為紅樹林植物海茄苳的呼吸根。(攝影╱楊為仁)
豐年雜誌
邁向2050年淨零 農業部門盤點碳匯潛力:兼顧生活與生態 政策獎勵搭配ESG 促農業永續

前總統蔡英文在2022年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宣示,臺灣要在2050年達成碳排淨零;同年7月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框定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公正轉型等12項關鍵策略。

今(2024)年6月總統賴清德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揭示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永續綠生活、公正轉型、綠色永續金融及國土永續調適韌性7大主軸。

農業部長陳駿季認為海洋碳匯最具經營潛力。(圖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新聞
農業部長專訪03》自然碳匯發展 陳駿季點名海洋碳匯最有潛力 將開發海草育苗技術

農業部門是國內最主要能提供碳匯的部門,農業部除了設定2040年淨零排放目標,還要以ESG方式與企業共同經營森林、土壤及海洋等碳匯,新任農業部長陳駿季認為,海洋碳匯最具增匯潛力,他已指示水產試驗所開發海草育苗系統,加速海洋碳匯經營。

進入碳有價時代,減少碳排、增加碳匯的農法也受到重視,低碳農法如草生栽培、免耕農法已在各地實驗乃至落實。圖為不整地栽培的硬質玉米田。(攝影/吳尚鴻)
豐年雜誌
農業碳匯關鍵字

進入碳有價時代,搞懂碳匯、碳權有幾個重要關鍵字。減少碳排、增加碳匯的農法逐漸受到重視,而在土壤碳匯之外,屬於廣義農業部門的森林、海洋亦為重要碳匯,相關減量方法學已在建立中。

豐年雜誌
紅樹林、海草床碳匯效益高 供育生態、漁業資源:航向碳匯藍海 本土藍碳方法學送審

因應國內2050淨零排放政策,屬於藍碳之二的海草床、紅樹林減量方法學在今年3月由海洋委員會送入農業部審查。計畫主持人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藍碳可貢獻碳匯是森林的1.5至2.5倍,計每年約貢獻3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紅樹林與海草床除了是固碳高手,也是許多生物的庇護所與哺育地,澎湖中心投入海草床復育多年,未來將協力社區發展碳權交易方案,讓碳匯挹注社區發展。

位於將軍巷埔里的玉米田。
豐年雜誌
土壤碳匯潛力高 改善土地管理農業有韌性:「不整地」讓農地好起來 池上米減肥作淨零

土壤是地球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自然碳匯,適當的農業土地管理,不僅可減少肥料及人工成本,生產更有利潤,也能減少碳排,累積有機質,進而增加土壤碳匯。

臺南北門農友劉榮友操作不整地栽培,讓作物與雜草共生,即使還沒有賺到碳權,他生產的硬質玉米更具氣候韌性、產量穩定。宜蘭二期休耕綠肥改種「滿江紅」、臺東池上以「點肥」農機深層施肥,可減少水稻田的甲烷排放及施肥量。

田建中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 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碩士畢業。擁有中華民國會計師、內部稽核師、證券投資分析人員、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CFA)等證照。
豐年雜誌
碳交易上路 碳交所田建中:農業將成重要碳權來源:國外自然碳權將上架 臺灣自然碳權加速推進

臺灣碳權交易所首批國際碳權去(2023)年底掛牌交易,上架7個碳權專案,類型包括再生能源、潔淨水源,臺灣終於踏出碳權交易第一步,宣告碳有價時代來臨。第二批將爭取引入國際自然碳權,以森林專案為主,預計每公噸價格約20美元,高於首批碳權,近期即將上架交易,備受農業界高度重視,本土自然碳權推出時程也引人關心。

新聞
鮮乳產地鑑別、AI蟲害監測、自然碳匯量測研發團隊 榮獲國家農業科學獎

政府部門獎項金額最高、兩年一度的「國家農業科學獎」今(12)日頒獎,包括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團隊開發牛乳檢驗技術,可區分國產與進口乳品;臺灣大學特聘教授林達德團隊利用AI影像辨識技術,開發可監測設施栽培8種主要蟲害的模組,協助農民及時預警防治;均是本屆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