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疫情週期可以預測嗎?禽流感小知識大問答

禽流感的週期性是大家都很期待可以找到的規律,可惜病毒的演化趨勢就跟突變一樣,是逢機而無法預測的。所以幾年會產生一種強大的病毒、是哪一種亞型,真的都是天意。即便在人類的流感疫苗,每年世界衛生組織都會建議好幾種病毒株讓疫苗廠生產,還是常常猜錯呢!

新聞
認識禽流感!近年全球家禽產業的大敵 病毒更迭變化不斷

自從1990年代開始,源自於中國的H5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逐漸演化成多種具有高致病力與高傳染力的H5亞型禽流感病毒,造成全球數波大流行,對歐洲、亞洲、北美洲的家禽產業的殺傷力極強。2020年的秋冬開始,一種H5N1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在西歐、北美洲與亞洲陸續蔓延,造成許多國家的家禽產業蒙受重大的損失。

新聞
不平凡的小丸子 已成外銷之星:貢丸跨越國際不再只是平民美食

貢丸在臺灣是國民美食,因為買和吃都方便,很容易讓人忽略它的存在和價值。但可別小看貢丸!臺灣生鮮與加工畜禽產品外銷不易,貢丸卻很早就在相關業者默默努力下,銷往世界各地,包括臺灣在口蹄疫拔針前就已經打入的香港市場,及日本、東南亞、中東、乃至於非洲等多個國家或地區。

新聞
臺灣有色肉雞雙雄:紅羽土雞、黑羽土雞的來歷與特色

相較傳統臺灣土雞品種,紅羽土雞帶紅褐色與金黃色羽毛,黑羽土雞為全身覆蓋黑色羽毛,兩者皆為臺灣農民自行育成之商用品種,同樣具有性成熟早與腿部多肉的特徵,因具有類似土雞的外表,但卻有較佳的生長效率,所以早期被稱為仿土雞。

新聞
【氣候變遷下的畜牧業】哪種雞耐熱?土雞vs.商用肉雞:耐熱品種的選育之路

雞隻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甚大,當氣溫高於35℃時,雞隻開始降低採食,造成營養利用率下降,進而影響生長、產蛋率、蛋重、採食量、蛋殼厚度等性能表現,繼而能量貯備耗竭,新陳代謝出現不可逆變化,適應性破壞,最終導致死亡。面對高溫環境,除了改善飼養管理的措施,選育耐熱品系雞隻也是有效的改善方式之一。

新聞
【氣候變遷下的畜牧業】緩解乳牛熱緊迫?先改善2大關鍵最重要

一般狀況下,乳牛會利用調節生理(如呼吸頻率)和行為(休息模式)以達到熱平衡並維持恆定的體溫。但是當環境條件超過乳牛可調節之閾值限制時,就會產生熱緊迫,並造成乳牛生產及繁殖性能下降,甚至健康受損(圖1)。以美國而言,每年乳牛因熱緊迫造成的經濟效益損失預估為9億新臺幣。

新聞
【氣候變遷下的畜牧業】熱緊迫致乳牛產乳量降低?牛隻品種選育為根本之道

熱緊迫是全球肉牛和乳牛業生產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將導致牛隻出現體溫升高、採食量減少和牛乳產量降低等不良效應。臺灣主要乳牛品種──荷蘭牛是從溫帶地區進口而來,氣候變遷導致夏季天數延長,促使牛隻受到更長期的熱緊迫影響。為了有效降低熱緊迫,除利用物理方式改變飼養環境及改善營養管理外,耐熱品種的牛隻選育是根本之道。

新聞
【氣候變遷下的畜牧業】5大對策改變環境溫度 讓豬隻維持良好繁殖力

根據美國氣候變遷分析組織-柏克萊地球(Berkeley Earth)的報導,自西元1750年人類工業革命開始至今,全球溫室氣體含量已增加近2倍,使全球均溫增高近1.5°C。而中央氣象局統計也顯示,近百年來全臺均溫上升約0.8°C,其中春秋兩季的變動幅度最大。氣候變遷的結果使氣溫逐漸增高,嚴重影響臺灣畜牧產值。

新聞
豬肉冷凍不會壞? 專家:3要點影響豬肉腐敗的速度

生鮮豬肉到底可以保存多久?一直是許多家庭主婦疑慮的問題。市售生鮮豬肉有溫體的、冷藏的及冷凍的,大家都有個基本常識,溫體豬肉保存時間最短,如果不放進冷藏,大約只有幾小時的保鮮期,冷藏豬肉如果沒有特別處理,在家裡的冰箱大約可以保存2~3天,至於冷凍豬肉保存期限就長得多了,依其處理與包裝的不同,一般可能短自3個月,長到數年。曾有人提出,冷凍肉因為在冷凍狀態,不會腐壞,建議不要訂「有效日期」,真的是這樣嗎?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糗!檢驗搞烏龍 從森永牛奶糖事件談「食品檢驗」

通常執行食品檢驗是希望知道食品中有無某成分,即稱之為「定性分析」,或希望知道食品中某成分的含量,則稱為「定量分析」。例如,硼砂(Borax)屬非法食品添加物,過去市售年糕、油麵、碗粿、鹼粽,習慣添加硼砂以增加口感,或用於油條、魚丸、蝦仁,以增加脆度,當食品中硼砂檢驗呈陽性,即因為含有非法食品添加物,不論含量多寡,均會被判定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