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青油菜」臺南4號幼擱青,耐熱、耐濕又耐病蟲害

民生必需的葉菜類夏季受高溫影響,產量易大起大落,以國人喜食的青江菜為例,夏季有機栽培產量幾乎是冬季的一半。行政院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謝明憲經10年試驗,成功研發出「青江菜」和「油菜」混血兒「臺南四號」,收成比青江菜快10天,耐熱耐淹又耐病蟲害,適合夏季有機栽培,已技轉給種苗業者,國人最快下個月底就能吃到「青油菜」的全新滋味。

新聞
理賠關鍵藏在細節裡,農業設施保險保單條款停看聽

林良懋認為,設施只是一件外衣而已,真正的靈魂是裡面這些管線,農業生產一定要有管線,好的設施是好的生財設備,應具有維護的概念,像是有些荷蘭、日本、韓國的溫室,內部改裝費用都比外面還貴,現行保單保障不足,還有很大的檢討空間。

新聞
國內首張農業設施保單開賣,農民申請強固型溫網室補助須強制保險

當颱風來襲使溫網室受損,保險公司會依據現場狀況、設計圖,比對現地設施結構材質或尺寸規格等數據,判斷是否有偷工減料、施工不良、設計錯誤等,判斷過程如有爭議會由結構技師公會、建築師公會等第三方單位評估,評估結果若歸責於施工廠商責任,保險公司則不予理賠。

新聞
打造下一波韓流出口新勢力,韓國積極推動智慧農場產業

其實韓國跟臺灣的經濟發展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早期以農業出口為主,國內經濟起飛後,科技業躍升為產業主流與政府扶植的主角。目前,臺灣農村面臨勞動力老化、天災引發農損遽增等挑戰,韓國政府則以IT技術輔導農業升級的長期計畫,或許值得我們參考。

新聞
【青出於農】築夢踏實,留美碩士從農路:竹青亭有機農場

對許多忙碌的上班族而言,「田園夢」是他們嚮往的理想,但真要放下便利的生活機能,在田間與溫室裡汗如雨下地埋首耕耘,這當中需要的決心與勇氣可不如外界想得簡單。

新聞
整合產業專長,循環農業延伸新農業價值

碾完米剩下的稻殼、修剪後不要的果樹枝條與竹子、取出果肉的菱角殼等廢棄資材,看似無用,但經過低氧環境燃燒後,形成多孔隙的生物炭,能發揮封存炭素、改良土壤、除臭、提升炭匯儲存量等多樣功能。

新聞
不怕老天爺變臉,設施農業穩定農作生產

極端氣候的變化,為臺灣農業帶來衝擊與災害,因此農委會推動強固型溫網室設施,希望協助農民保全作物、減少生產設施受損、穩定蔬果供應價格。

新聞
農業科技有三寶,讓你當個遠端科技智慧農

國內有相當多的科研單位致力於研發技術,試圖讓農產品可以更容易種植、保存,甚至增加產品價值,期望讓臺灣的農業可以達到產學連結,共創更大的產值。

新聞
溫網室興建面臨的法律與實務課題——訂約、議約與履約,農民、廠商誰說了算?

去年梅姬颱風重創中南部許多溫室,也吹出溫網室品質參差不齊問題。

新聞
蓋溫室,農民要注意——先評估市場與資金,莫為領補助「先蓋再說」

近年精緻蔬果成農業主流,鄉間蓋起一棟棟溫室,但到底怎麼挑廠商、興建的「眉角」在哪裡,各方說法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