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老天爺變臉,設施農業穩定農作生產

文/ 莊安華 攝影/ 汪忠信 首圖攝影/ 林慧貞

極端氣候的變化,為臺灣農業帶來衝擊與災害,因此農委會推動強固型溫網室設施,希望協助農民保全作物、減少生產設施受損、穩定蔬果供應價格。日前農委會委託臺灣農村經濟學會、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舉辦「農業經營如何因應極端氣候挑戰──因應極端氣候,提升設施農業抗災能力」座談會,邀請產官學界交流意見與建議。

臺灣處在颱風、暴雨、乾旱、霸王級寒流、破紀錄的高溫等極端氣候的嚴峻環境,不僅農民要面對比起以往更沈重、更複雜的生產挑戰,消費者在天災過後也必須付出較高的買菜成本。

 

農委會為了減少颱風豪雨對農民的生產設施毀損,以及穩定蔬果供應量、避免引起菜價波動,自今年起,補助農民興建強固型溫網室設施,而且補助比例由三分之一提高至二分之一,每公頃最高可補助550萬元,加上優惠貸款協助農民、各地方政府配合推動,並計劃引進企業共同投資農村及農民,擴大投資效益,預計5年內完成2000公頃強固型溫室的目標。

在一開始介紹農委會推動強固型溫網室政策內容時,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方怡丹指出,因應氣候變遷的影響,全球溫室市場規模預估將從2016年的4.85億美元,到了2022年將成長為11.53億美元,每年平均成長率達到16.8%;而台灣近年來農民搭蓋隧道式棚架栽培設施的比率正快速下降,轉而興建簡易型溫室及結構型溫室的成長率,達到40%。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方怡丹

為了推廣強固型溫網室,農委會展開跨部會合作,結合營建署、勞動部的專業,提供6+3強固型溫網室標準化圖樣,並開辦設計模組化課程,培訓設施施作專業人才,另外也納入設施保險機制,安定農民投資溫網室的高投資。

應納入保險、貸款機制  優化溫室設施

政府鼓勵農民興建強固型溫網室,也引起農民不少擔憂。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副局長王正一表示,過去強固型溫室每公頃施作費用約1300萬元,但政府提高補助比率後,造成施作價格跳升至1600萬元,形成農民投資的負擔,因此期待保險機制能為農民帶來幫助。

從事設施買賣的和特園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林和鋒則認為,政府即使提供最高的補助款,仍不足以讓農民獲得充裕資金、興建理想中的溫室,因此設施業者與農民比較期待銀行支持農民,給予設施貸款的優惠。

和特園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林和鋒

溫網室設施具備抗風、抗雨、溫控、穩固等多樣功能,興建與維修保養皆涉及營建專業。在嘉義搭建簡易溫室務農的青農游世郎指出,目前田間已存在的溫室,經過颱風吹襲後,結構多受損,希望政府設立檢測單位,為溫室健檢、提出補強方案。

同時游世郎也強調,強固型溫室設施花費高昂,農民籌措設施經費不易,政府應考量輔導設施業者將強固型零組件進行工業模組化,藉此降低搭建成本,提升農民搭建意願。

當臺灣未來五年內,將出現2000公頃的強固型溫網室,形成設施新商機,有助發展設施產業化。但在經濟部營業登記裡,目前沒有設施產業項目,而且大學、高中也不見溫網室設施的培育課程,臺灣沒有溫室設計師或溫室規範,嚴格來講就是沒有設施產業。

林和鋒提醒,政府應重視扶植設施產業、打造安全施工環境,才能吸引資金與人才挹注發展這項產業。

然而溫網室施工、技術教育面仍遭遇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接受農委會委託調查國內溫網室發展現況的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吳明孝指出,國內溫網室缺乏高度規格化、產業化,技術仍停留師徒傳授。

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吳明孝

他說,雖然農委會公告溫網室標準圖樣,但少了比照建築法裁罰違建的行政效力,現在只能約定契約上的效力,但多數農民不具備驗收的能力,面對對方無法按圖施作,也是無能為力,更遑論確認溫網室興建的品質。

「政府結合勞動部開辦溫網室設施的課程,立意很好,但師資良莠不齊,施行細節需要進行檢討、改善。」林和鋒說,講師在這一系列課程中所講解的溫室案例,皆非政府推動的6+3形式。

他建議農試所、改良場興建6+3的示範溫室,提供農民實地參訪、認識,同時也要檢討6+3形式的適用性,因為設施業界不按照6+3形式圖樣興建,有妥善檢討的必要性。

農試所農業工程組研究員黃禮棟

雖然興建強固型溫網室能抗災、防災,但無法面面俱到,因此農試所成立設施服務團提供諮詢服務。農試所農業工程組研究員黃禮棟提醒農友們,臺灣溫室進入夏季會產生積熱,興建溫室之前務必要針對地形、風向進行設計,並善用風力的自然能源排除熱氣。

而雲林莿桐的蔬菜產銷第三班專業農民林春生,投入溫網室的設施農業極早,他為溫網室另外加設阻隔水患的女兒牆,因此不怕水災,設施損壞率降到最低。

農業投資密集才能走得遠

強固型溫網室政策推動之後,依據青農周慶原的觀察,溫網室設施在他的家鄉嘉義太保地區,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凸顯土地使用分區的問題,例如種植旱作番茄、洋香瓜的溫室,興建在有地下水流動的農地上,必須解決排水問題,同時也可能遭遇邊際污染,因此他建議政府成立溫網室專區或發展生產專業化。

嘉義青農周慶原

太陽生鮮農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易成則期待政府將農業透過供應鏈角度來思考,為上游的農業生產端建立溫網室的良好設施,而鼓勵中游掌握交易平台的加工處理及供銷商搭配大數據分析,洞察下游的市場需求與供應,回頭再輔導上游做好計劃生產。

由於鋼骨支撐的強固型溫網室興建成本高,無法抗颱風的簡易型溫網室造價相對較低。依據中興大學的調查研究,簡易型溫室獲利回收最快,投報率達到155.87%,而鋼骨加強型溫網室投報率則是50.63%。

「但是使用比較好的設施,遭受天災損害也相對比較少,栽培會比較順暢。」農業試驗所副所長蔡致榮呼籲農民應有長期管理的概念,把投資回本放在時間較長的時間軸來評估,選擇興建強固型溫網室為宜,而政府將輔導設施協會負責溫室圖樣的第三方驗證,把關溫室的品質。

農業試驗所副所長蔡致榮

臺南市政府農業局局長許漢卿則認為,台灣各地環境不同,風險來源不一樣,規劃溫網室作物栽培時,應回歸適地適種,並設法解決連作的障礙。

溫網室如同一座工廠,從生產效率與產值坪效來看,不太容許停工休廠。「設施會遭遇折舊問題,高投入的設施,一旦休耕時間太長,將會沒有利潤,所以品種研發對設施農業很重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王仕賢以目前該場推廣的「夏菜冬花」輪作型態,順利協助農民維持四季的穩定營收。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王仕賢

擔任座談會主持人的臺灣農村經濟學會理事長楊明憲從強化設施型農業抗災能力的角度,提出看法。他表示,政府在過去長期推動設施農業,多以簡單、小規模的投資形式為主,但預見未來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將成為常態,希望農友加強投資強固型溫網室外,也期待農業過去土地密集、勞力密集,必須轉為投資密集,才能因應大自然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