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淡蘭古道
美國哈佛大學的威爾遜(E.H.Wilson)在《Plants Hunting》(1927)書中回憶道:「1918年的春天及秋天,我兩度前往臺灣進行森林調查。日本政府非常關切科學研究,允諾提供我充分的旅行裝備,並且派遣了兩名見識廣博的林政官員金平亮三與佐佐木舜一來擔任我的嚮導。」這兩名嚮導都是總督府殖產局林業試驗場的人員,金平亮三的職稱是場長,佐佐木舜一是技手,金平比佐佐木年長六歲,兩人是工作上的好搭檔。
1914年1月,有一位住在日本三重縣的23歲年輕人伊藤武夫,他很想來臺灣做植物調查方面的工作,卻礙於是自學出身,沒有相關的學經歷背景。正好當時家鄉伊勢神宮的神宮農業館開館,家人透過拜託蒞臨與會的男爵田中芳男的推舉,向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斡旋,終於如願來臺任職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自從1899年10月東京帝大來臺的三宅驥一行走於深坑-石碇-坪林尾-礁溪的路線展開宜蘭植物探險之後,沉寂了幾年都沒有自然探查者的足跡,直到1906年的6月,總督府殖產局的川上瀧彌與森丑之助從屈尺翻越中嶺隘勇線到達宜蘭叭哩沙,然後走礁溪-倒吊仔-坪林尾-石碇-深坑的路線北返順道採集植物;緊接著8月北海道札幌農學校的松村松年博士為了進行甘蔗害蟲調查而前往宜蘭。
臺灣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Franchet)Beissner var. formosana Hayata)為冰河時期孑遺植物,臺灣特有變種,天然植群僅分布於臺灣北端(坪林)及南端(臺東枋寮山、大武山),呈不連續分布。目前北端的部分已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坪林臺灣油杉自然保留區」,地屬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文山事業區的金瓜寮溪、姑婆寮溪的集水區範圍內,面積34.6公頃,分布在磨婆寮山與倒吊蓮山一帶海拔300~600公尺間的稜線處。
夏末,與吳雲天走在新北雙溪的中坑古道上,夏蟬還很喧鬧,空氣中飄散著野薑花香。「那棵樹上還有很多白柚!」吳雲天指著結實累累的白柚樹說,這是以前在地居民種下的果樹,後來人搬走了,果實便成了猴子、松鼠的食物。作為淡蘭古道的「引路人」,淡蘭古道對吳雲天來說不只是森林與溪流一次滿足的踏青路線,更暗藏許多先民於此世居、農耕的痕跡。
在短短百年以前,森與溪原是前人的生活之地──溪流作為取水洗滌的泉源,森林則供給木材生火造屋,眾人往返的行跡,漸漸成了腳下的路徑,也是人曾在自然間生活的見證。即使身為當代都市人,我們仍能藉由辨識林間的蕨類植物、溪裡的魚類生態,拉近與自然的距離,無論是工作、學習、遊憩,都能有森與溪相伴。
隨著政府宣告落實山林開放政策,鼓勵民眾冒險探索走入山林,接下來如何提昇公民素養學習自我風險管理,降低山林開放對生態及環境的衝擊、尊重在地居民生活及文化,都是實務面必須面對的挑戰,可以想見未來政府協助推動臺灣戶外運動的發展重心將由戶外場域的經營管理,更擴及山野教育的推動、戶外活動與在地產業文化的串聯,以及環境永續結合商業模式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與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