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水稻中間作水旱輪作提高農民收益 陳吉仲:提供1億元全臺推廣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23)日參與臺南農改場成立120周年場慶時表示,臺南場許多研發成果具體應用到農業實務,可改變農業結構,例如水稻中間作輪作制度有助農民收益增加到每公頃30多萬元,又有助減少政府保價收購經費支出,將編列1億元預算全臺推廣。

新聞
嘉大耐旱水稻一門三傑 老三香糯米國內首見鹹甜兩用 米食還有特殊清香

嘉義大學農藝學系與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利用稉稻與臺灣原生陸稻雜交,並以分子標誌技術輔助耐旱特性選種,歷時9年,育成3支優秀耐旱水稻品種「嘉大臺南1至3號」,平均可節水2至3成,仍能保有9成以上的產量。

新聞
早熟節水有芋頭香 「臺南19號」首度入選優良水稻推廣品種

水稻「臺南19號」生育天數較一般水稻少20天,可節省灌溉水量;對稻熱病具有中等抗性,產量穩定;且米粒低白堊質,食味品質佳、帶有芋頭香,首度入選「111年優良水稻推廣品種」,推廣全臺一、二期作種植。

新聞
全國首支有機栽培水稻品種 「桃園6號」抗稻熱病、產量穩定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耗時11年育成全國首支專為有機栽培選育的水稻品種「桃園6號」,此品種水稻對稻熱病具有中等以上抗性,不易發生病蟲害,一期作產量每公頃5.7公噸、二期作5.4公噸,產量相當穩定。

新聞
抗褐飛蝨水稻品種「台農85號」誕生 風味似益全香米又早熟

褐飛蝨是國內水稻主要害蟲之一,嚴重危害可造成稻作產量平均30%的損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從印度野生稻種原找出可抗多種核飛蝨的基因,以雜交導入優良水稻品種,育成具有早熟特性及芋頭香味的新品種「台農85號」。

新聞
國內第一臺水稻種子品種辨識機 辨識效率提升44%

我國以三級良種繁殖制度為水稻優良品種進行品質把關,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與中興大學合作開發「水稻種子品種辨識系統」,運用AI與大數據技術,大幅提升人員檢查效率44%,可將以往3個月檢查流程縮短到1.7個月。

新聞
水稻間歇灌溉省水3成、產量不變 米飯品質反而變更好

水稻是需水量最高的作物,農委會改良場試所試驗透過智慧水閥系統,取代傳統湛水栽培方式,讓田水自然蒸發、滲漏,待水位歸零,土壤表面無積水但仍濕潤狀態,隔天再灌溉至水深5公分的方式栽培,可達省水3成的效果。

新聞
明年中苗竹一期作停灌 停灌補償1月7日起申請

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今(29)日評估臺中、苗栗及新竹地區水庫蓄水量無法滿足明年一期作農業用水需求,宣布水庫灌區約2.8萬公頃明年一期作實施停灌。農委會宣布停灌補償最高每公頃9.3萬元,因目前仍是北部二期作期間,補償申請將自明年1月7日起受理。

農業技術
早熟省水,帶有芋香 優質水稻「臺南19號」

水稻「臺南19號」的父本為臺灣越光米「臺南16號」,母本為抗病香米「臺南13號」;其生育天數比目前栽培面積最大的「臺南11號」減少約20天,可以節省稻田灌溉水量9~15%,對水稻病害的抗性穩定,米質優良、帶有芋頭香味,符合消費市場需求。

新聞
農業副產物循環利用 米糠、稻殼育秧培稻長更好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稻作剩餘資材循環利用,將稻殼給稻田作肥,增加稻田有機質,讓稻作的養分回歸稻田;並利用廢棄菇包混合米糠做成水稻育苗土,相較一般水稻育苗土,農業剩餘資材育苗土育秧不用添加肥料,稻秧發育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