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種家、嘉義分所研究員吳永培猝逝 前瞻眼界培育耐旱品種 跨物種「屬間雜交」找不可能中的可能

水稻育種家、農試所嘉義分所副研究員吳永培日前猝逝。(攝影/王志元)

水稻育種家、農試所嘉義分所副研究員吳永培日前猝逝。(攝影/王志元)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副研究員、民國54年次的吳永培是臺大農藝學博士,自80年分發嘉義分所後,32年歲月盡奉獻於此,22日晚間被發現因心臟血管疾病、心因性休克倒臥嘉義分所試驗田中,緊急送醫不治,享年58歲。

吳永培多年好友臺大農藝學系教授、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副主任林彥蓉表示,吳永培對育種充滿熱情,更可貴在能跳脫傳統思維,吳認為水稻本是耗水作物,以水稻雜交育成品種的耐旱程度不夠,因此嘗試以黍屬的玉米、高粱屬的高梁與稻屬的水稻作「屬間雜交」,比常人想像得到的「種間雜交」難度更高,但他願意尋求那「萬分之一」的機會,更顯現他對育種的堅持及執著。

育種具前瞻性眼光 多元稻種調適氣候變遷、拓展市場需求

國內今年再逢乾旱極端氣候,衝擊農業生產,氣候變遷下更凸顯育成耐旱作物品種的重要性。水稻育種家吳永培日前驚傳猝逝,畢生貢獻水稻育種,不僅育成食味媲美日本越光米、耐倒伏的「台農82號」,協助嘉義打造在地良質米品牌「幸福嘉義米」;更投入耐旱水稻育種,育成可節水3成的耐旱品種「台農83號」。

吳永培(左2)生前出席嘉義「花海生活節」活動,推廣「幸福嘉義米」。(圖片提供/嘉義市政府)

農試所嘉義分所所長方怡丹表示,當天所內同仁注意到吳博沒吃午餐,下班時發現他的車還停在所內,才在田間尋找發現;吳博是業界代表性人物,國家痛失英才十分可惜。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在臉書發文悼念,並要求農試所全力協助吳永培家人治喪,「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平安」。

吳永培身前育成「台農76號」有豐富β-胡蘿蔔素,胚乳呈現金黃色,因此稱為「黃金米」;稻米除了澱粉之外的養分多集中胚芽,「台農78號─巨胚米」胚芽是一般品種3至5倍,開發保健產品潛力佳;「台農82號─美味米」米飯軟Q帶黏性,是其育種代表作;「台農81號」、「台農86號」具抗稻熱病特性,更適農民栽培。吳永培在水稻育種貢獻卓著,曾獲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殊榮。

吳永培育成「台農76號」(右)有豐富β-胡蘿蔔素,胚乳呈現金黃色,相較「台農67號」(左)差異明顯。(圖片提供/農試所嘉義分所)

「台農78號─巨胚米」(右)對比「台農72號」(左)胚芽明顯較大。(圖片提供/農試所嘉義分所)

吳永培作水稻育種,早年著力改善白米品質,10年前即投入耐旱、耐鹽等抗逆境育種研究,甚至引進分子標誌技術精準選種,提高育種效率。

吳永培作物逆境育種研究室同事、農試所嘉義分所副研究員廖大經表示,吳永培育種具前瞻眼光,遠在乾旱成為近年新聞議題前,他即投入耐旱品種研究,一個品種的育成動輒7、8年,因為他的超前布署,才讓今日極端氣候下的農業有足夠材料可運用;吳早年利用臺灣種植最多的「台農67號」,以化學誘變方式培育特性各異的多種品系,建立種原庫,是他留給後輩寶貴的育種資產。

培育超級耐旱水稻 「屬間雜交」尋找不可能中的可能

亞蔬副主任林彥蓉自2003年任教輔大時即與吳永培合作,相交20載。林彥蓉也說,吳的水稻育種不只追求產量、米質,也重視稻米多元營養成分、粉質、大胚芽等特性,拓展稻米多元市場,「我常感覺他是不是千里眼」,育種總是跑在很前面,眼光很遠。

林彥蓉曾協助吳永培作水稻基因型分析,她指出,吳是農業改良場試所第一位引進分子標誌技術建立選育實驗室的人,也應該是公家農業部門拿到國科會(科技部)研究計畫案最多的人,且能取得中長期計畫,可見其研究具創新、前瞻性,以及更重要的執行力。

在節水30%栽培試驗中,「台農83號」(左)稻株相較「台稉9號」(右)仍顯出些許綠意,耐旱程度可見一斑。(攝影/王志元)

繼育成可節水3成的「台農83號」,吳永培更嘗試以旱作的高粱、玉米與水稻雜交,培育可節水達7成的「超級耐旱水稻」。林彥蓉表示,水稻的染色體12條,玉米、高粱各是10條,作屬間雜交「大家都覺得怎麼可能做得起來」,但吳堅持做下去,他曾做了1、2萬個雜交組合,才找到1、2株成功,可見對育種的熱情。

擇善固執專注研究 重義氣、提拔後進更廣

「吳永培生日是9月10日,他有處女座的擇善固執」,林彥蓉說,因吳的生日與她博論導師同一天,且兩人個性相像,因此記憶深刻;吳永培個性中有傲氣,對自己的研究自豪,可能因此不見容於一些人,但他不在意別人看法,只是專注做研究,這樣的人才早走是國家的損失。

林彥蓉說,吳永培講義氣、照顧後輩,「因我研究高粱、小米,他也幫我種植、做研究,笑說是陪林老師玩玩」,提拔的嘉義大學碩博士生更不計其數;外界知道吳做水稻育種,但其實他在農業推廣上也做了許多,他的「台農82號」技轉三光米公司栽培,三光米經他輔導病蟲草害綜合防治(IPM)、減少農藥使用,榮獲首屆「永續善農獎」。

吳永培為學童介紹水稻育種研究技術。(圖片提供/農試所嘉義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