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機栽培
關山鎮一處連綿100公頃之有機水稻田轉行有機操作3個期作後,於110年第二期作收割時發現大量稻黑椿象成蟲。在農業部的指導下,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與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國立中興大學等單位共同努力合作,1年內研發出有效的稻黑椿象有機防治策略,讓原本已打算放棄有機栽培的60多位農友,重新燃起堅持有機栽培的信心。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育成水稻新品種「台農88號」,是農試所建置耐熱篩選圃選育水稻耐熱特性後所育成第一個品種,此品種具有高產潛力,稻穀容重量大,米粒白堊質率低,在高溫環境栽培產量變化不大,且對稻熱病有中抗程度以上抗性,是適合有機栽培的品種。
臺東關山水稻田今年受到「稻黑椿象」危害,縣政府環保局接受鎮公所申請,專案開放焚燒稻草降低椿象族群,自15日起分區、分時段焚燒,降低空汙衝擊。稻黑椿象主要危害有機田區,今年有機稻田在農委會臺東農改場輔導以「黑殭菌」防治下效果良好,臺東縣府農業處表示,希望藉焚燒稻草徹底降低田間椿象族群,同時去化稻草殘渣。
綠盲椿象危害茶葉還沒有有效的有機防治方法,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建議,防治綠盲椿象除使用植物油混方等資材,因綠盲椿象偏好菊科雜草植物,茶樹生長期留養園中大花咸豐草作為陷阱植物,茶樹下的大花咸豐草可吸引綠盲椿象,讓牠免於危害茶菁。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建立「有機大豆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透過播種機、除草機及選豆機等省工機械研發,幫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超過90%;並導入智慧化栽培管理系統,農民用手機就可做生產排程,防災避險,每年約可避免540萬至900萬元產值損失。
紫蘇是藥食兩用作物,具有豐富機能性成分,目前國內市場需求有限,只有小面積種植,考量紫蘇是連續採收型作物,為快速利用種子繁殖,突破量產技術瓶頸,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發展「紫蘇有機栽培及繁殖採種技術」,可將紫蘇發芽率大幅提高50%。
有機農業是較不汙染環境、不破壞生態的永續農業耕作模式之一,可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的農產品,在藥用植物栽培上尤其重要。紫錐菊(Echinacea purpurea)又名松果菊,為菊科紫錐菊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紫錐菊屬包含9個種,其中以E. purpurea、E.pallida及E. angustifolia等三種具保健成分。本文介紹紫錐菊有機栽培技術與常見病蟲害的非農藥防治資材,提供有興趣的有機栽培農民參考。
近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成功改良出適合在臺灣種植的紫錐菊品種,並研發出萃取等相關技術。後續由接受技轉的生技公司研製成多種紫錐菊產品於市面販售,其中位於桃園市新屋區的台灣德瑞特生物科技公司(簡稱德瑞特)主攻兒童保健食品,更成立「中華紫錐花發展協會」,期望能將臺灣打造成亞洲紫錐菊的原料基地。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市售有機肥料、蓖麻粕進行栽培試驗,在有機肥或蓖麻粕施用量達每期每公頃8公噸,氮含量為化學肥料2倍時,年產量可高出施用化肥慣行田區15至27公噸,但每公斤成本只較慣行高出2.4至4.4元。
為了解決農村型小農雜草防除的需求,以及勞動力不足的現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蓮農改場)研發適用於平畦栽培的附掛式旱田除草機,取代傳統以中耕機防除雜草,除了提高作業效率、節省農事成本,也提高了作物品質及產量,增加農民收益,更促進了有機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