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潛力作物紫蘇 花蓮農改場繁殖採種技術提高發芽率50%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發展「紫蘇有機栽培及繁殖採種技術」,可將紫蘇發芽率大幅提高50%,有助農民有機生產降低成本。(圖片提供/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紫蘇(Perilla frutescens)是藥食兩用作物,具有豐富機能性成分,目前國內市場需求有限,只有小面積種植,考量紫蘇是連續採收型作物,為快速利用種子繁殖,突破量產技術瓶頸,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發展「紫蘇有機栽培及繁殖採種技術」,可將紫蘇發芽率大幅提高50%,有助農民有機生產降低成本,增加獲利。

紫蘇是唇形科(Labiatae)一年生草本雙子葉植物,其葉片及種子是衛福部核准可食部位,葉片可鮮食、炒食及醃漬加工,種子可榨油。紫蘇含有含有高量的鐵、水溶性的花青素以及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種子榨油因富含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又有植物性深海魚油之稱。

花蓮農改場表示,中央研究院研究100多種中草藥發現,紫蘇萃取物甚至具有抑制COVID-19病毒活性的潛力。中研院今年初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證實全株紫蘇萃取物可有效減少老鼠肺部的病毒量,後疫情時代,紫蘇也成為開發成抗疫的潛力藥物、飲品或保健品的重要作物品項。

國產紫蘇價格很好,但因市場通路有限,使得國內栽培面積並不多。(圖片提供/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國內栽培紫蘇過去曾外銷日本,在民國86年種植面積高達39.49公頃,近年因生產成本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國內需求量又不大,因此只有少量栽培自用,109年統計種植面積僅0.3公頃。若有開發機能性產品等需要大量新鮮紫蘇的需求,產品開發業者就需要尋找農民契作生產。

紫蘇一般利用種子或頂芽扦插繁殖,紫蘇依不同品種,單株種子量可從1,500粒到3萬4,000粒不等,繁殖倍率比較高,扦插則要選擇適當氣候、時機才會成功,且紫蘇單株頂芽有限,繁殖倍率較小。

花蓮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吳伊婷表示,紫蘇種子繁殖倍率雖高,但依據文獻記載,紫蘇有短休眠性,剛採種初期不容易發芽,且種子保存期限僅一年多,花蓮場實測不同種紫蘇,種子發芽率從70%以上到不發芽的情況都有,差異很大,均限制紫蘇栽培產業的發展;因此花蓮場開發紫蘇繁殖採種技術,透過種子滲調處理(seed priming)催芽,可將不發芽的種子發芽率提高到50%,發芽率70%的種子也能再提高到75%左右。

紫蘇在年初栽培,大約5月起即可採收葉子,間隔2周連續採收,可收穫至8月底、中秋節以前,秋節後開始採種;以紫蘇葉採收每分地1,000株計算,單次採收產量大約可得35至63公斤鮮重。因紫蘇是連續採收作物,栽培期間有銹病、斜紋夜盜蛾、網椿等病蟲害,花蓮場也建立有機栽培模式,幫助農民不靠化學農藥、肥料進行生產。

紫蘇扦插繁殖要選擇適當氣候、時機才會成功,且因單株頂芽有限,繁殖倍率比較小。(圖片提供/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花蓮農改場「紫蘇系列茶包配方及其調製技術」,製成紫蘇茶包具有獨特風味。(圖片提供/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吳伊婷指出,紅葉種紫蘇多用於醃漬、醋飲及醬料等加工用途,綠葉種紫蘇則多搭配日式壽司、生魚片及韓式烤肉等鮮食,但無論紅綠葉種都可以直接炒食,或類似九層塔般運用作為炒食料理香草,用途多元;產地供應餐廳使用鮮葉每盒100片售價約250元,乾燥紫蘇行情約每公克1元,有機乾紫蘇甚至有45公克賣350元、25公克賣200元者,價格很好,但主要因市場通路有限,使得國內栽培面積並不多。

花蓮農改場積極開發紫蘇機能性加工多元用途,希望擴大國內市場需求,目前先推出「紫蘇系列茶包配方及其調製技術」,製成紫蘇茶包具有獨特風味。目前花蓮場紫蘇繁殖與加工技術均已公告徵求業者技術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