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慧農業
國內第一家取得HACCP認證的家禽屠宰場超秦企業公司,自107年起在農業部輔導下,投入智慧農業發展,為契作禽場導入智慧秤重、掌握雞隻生長曲線,整合家禽飼養與電宰管理,提升抓雞效率及雞肉分切效益;因雞隻規格掌握能力提升,雞隻合規率從70%提高到88%,雲端監控毛雞車隊運輸過程,也有效將雞隻屠前死亡率從0.3%降到0.19%。
透過智慧灌溉、雲世代數位轉型等智慧農業技術導入,小葉菜也能規格化生產。桃城蒔菜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尤優佳說,合作社為鼎泰豐、豆府等餐飲集團提供特定長度公分數、葉面積等驗收標準的葉菜,鼎泰豐炒青菜要擺盤站立,「希望口感好又不能塌」,就要精準控制蔬菜含水量。
荔枝椿象入侵臺灣後,主要危害荔枝、龍眼等無患子科植物,為目前龍眼及荔枝產業上最重要之害蟲。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智慧農業技術,無人植保機導入農業應用為台灣農業開啟新篇章,高機動性及智能化特性可有效解決人力短缺之問題,大幅縮短務農時間以及減少近距離暴露於農藥之風險。
甘藍(高麗菜)是臺灣產量最高、國人最熟悉的蔬菜,有「菜王」之稱,卻也常遭遇價格波動大、「菜金菜土」現象,種植甘藍因此如賭局一般。甘藍變成「賭博菜」,農政單位推出預警制度仍難緩解農民搶種潮,背後實有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結構性因素。
傳統農業與數位科技的碰撞,會產生什麼結果?數位科技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智慧型手機就是代表之一。產銷履歷等資料到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的營運少不了數位技術,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等智慧農業也可透過網路銜接到手機介面,農民還能拿手機拍照片、影片,透過社群媒體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生活數位化讓農產銷售管道更多元,改變了行銷方式,流量的確可能化為銷量!
被外界形容推動臺灣百合花復興運動的羅弘奇,經營綵宏花卉農場20 多年,是臺灣百合種植領先者,更投入「百合花網支撐桿」專利等技術改良,近年更響應農業部數位轉型計畫,導入環境監測與微氣象預測系統,不跟老天爺硬碰硬,而是和平共處,希望找出花卉生產累積溫度模型,因應臺灣氣候變遷劇烈挑戰。
遠洋漁業是指漁船在我國200浬經濟海域外,從事漁撈作業的漁業方式,主要漁法包括鮪延繩釣、鰹鮪圍網、魷釣兼營秋刀魚棒受網。我國遠洋漁船作業海域遍布世界三大洋,作業船隊與產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按:封面為自動魷釣機海上作業情況,封底為魷釣兼營秋刀魚棒受網漁船。)
政府部門獎項金額最高、兩年一度的「國家農業科學獎」今(12)日頒獎,包括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團隊開發牛乳檢驗技術,可區分國產與進口乳品;臺灣大學特聘教授林達德團隊利用AI影像辨識技術,開發可監測設施栽培8種主要蟲害的模組,協助農民及時預警防治;均是本屆得主。
近年來氣候變遷、植物病蟲害及農業人口流失等問題對於農業造成衝擊。導入智慧農業是目前因應方向之一,藉由物聯網能蒐集更多的資訊與精準的遙控設備、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協助使用者決策,能協助業者適應在多變的環境因素進行生產管理。但智慧農業發展上在整合多種物聯網設備,以及介接各資料來源開發智慧服務,需要大量人力時間去執行,增加開發的成本。本文將介紹日本為了減輕上述問題、加速智慧農業發展,如何建立農業數據協作平臺WAGRI以及資料格式標準。
廣受國人好評的臺中市「梨山茶」一年3收,都是透過人工採收,但面對極端氣候影響及人口老化、缺工問題,生產管理正面臨挑戰。為減少農損、維持生產品質,導入智慧農業可作為解決方案,臺中市政府農業局輔導茶農建置示範場域,實證有效防止冬季霜害,幫忙守住春茶品質及產量;此外,臺中市和平區公所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梨山茶」產地證明標章註冊,也是維護農民權益、保障地方農業發展的良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