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大自然給予的風味,讓段木香菇繼續陪伴部落

2020年,屏東縣牡丹鄉高士部落成立了全國第一座社區型段木香菇菌種中心。在「保種」盛行的時代,培育適合當地環境的香菇菌種並不稀奇,但對於六十幾年來只知道向外地買菌種回來種香菇的農友來說,就是一項難以入門的農業實驗。

新聞
臺灣首度受託國際種原異地備份 亞蔬昨入庫印度ICRISAT 1萬個鷹嘴豆品系

種原「異地安全備份」(black-box safety duplication)是重要且必要的工作,「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接受印度國際非營利組織「印度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ICRISAT)委託備份鷹嘴豆種原,這是臺灣首次成為國際委託種原異地備份地點,1萬個鷹嘴豆品系昨(23)日已入庫保存。

新聞
滅絕百年植物現蹤 印尼珍珠茅僅約1千株、海米面臨生存危機

莎草科及禾本科植物外型大多貌不驚人,卻可能存在被忽視的珍稀物種。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20年重新發現睽違百餘年、原以為已遭滅絕的莎草科「印尼珍珠茅」;在臺灣棲地僅限新北貢寮龍門沙灘一處的極危物種莎草科「海米」,也與在地居民聯合守護棲地,並採種研究繁殖方式,確保物種延續。

新聞
提供氣候變遷解方的原民野菜智慧 「新野菜美學」特展即日起展出一整年

農委會林務局「新野菜美學」特展,即日起於林務局市定古蹟保育小站展出展出至12月31日止,透過展場中的四季野菜圖鑑、20種原生作物種子,以及在展場外草地展示人工栽培野菜,讓民眾親近其不曾認識、食用的野菜,認識阿美族野菜採集文化。

新聞
【農人物】臺灣高山果樹平地化的先行者 農試所溫英杰催生溫帶13個新品種

臺灣是副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國家,先天條件不適合種植需要足夠低溫的桃、李、梅、櫻、杏等溫帶果樹。1月16日剛屆齡退休、在農試所服務38年的溫英杰,一生致力品種選育,讓原本須種植高海拔地區的溫帶果樹,也能種到平地來,創造了作物新生命。

新聞
【料理豬肉1】如何看待一隻臺灣豬

2020年是個不確定的一年,唯一確定的是臺灣豬隻戰戰兢兢度過口蹄疫成功拔針,成為百分百非疫區重返世界舞台的一年。穿越時光,60萬年前從島嶼東南亞(Islands of Southeast Asia)遷徙而來的野豬成為臺灣原生種蘭嶼豬,如今安在否,而豬成為人類的食物又經歷過多少流光溢彩成為今日擁有臺灣風味的豬肉?

新聞
從「種子生產及品質評估」國際訓練 看印度種子生產的技術與經驗

種子為農業的基礎,國家需要確保高品質種子的供應,才能讓農民有穩定的收入,使農業永續發展。有鑑於全球種子市場逐年成長,亞非農村發展組織自2010年開始贊助「種子生產及品質評估國際訓練課程」經費,委託印度農業研究委員會所屬的印度農業研究所承辦訓練活動,期望透過分享印度種子生產供應大幅成長的經驗與技術。

豐年人物
霸氣地為可愛的人與土地,種一整片田——埊創辦人龔哲敬

25歲的龔哲敬年紀輕輕已在爾虞我詐的商場洗禮一輪,不怕吃苦,只怕沒苦吃,會太無聊。龔哲敬用經商的豪氣在宜蘭員山創立自然農法代耕體系,對外,他總說宜蘭的土太黏人,來了就走不了。

新聞
最重要的臺灣豬隊友! 蘭嶼豬拚保種 「冷凍方舟」計畫進行中

非洲豬瘟及豬瘟等重要豬隻疾病仍蔓延全球,發展至今已造成畜殖及相關產業衝擊,若疫情持續延長,恐影響更加久遠。處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除提高風險意識,相關應變措施更應積極布局。臺灣畜產業長期應用遺傳選拔與改進,培育許多符合市場優良品種,而本土原生種更是國家重要資產,透過冷凍保存方式進行家畜遺傳物質的維護,更是值得參考運用的關鍵策略。

新聞
覺醒的種子:從官方到小農 實踐於日常的韓國保種運動

相當於韓國國家種原庫的農業振興廳國立遺傳資源中心,在韓國共有4個遺傳中心,蒐集項目包含作物、森林資源、微生物等,自1974年開始蒐集以來,迄今已經蒐集近23萬項作物種原,並在全球種原保存庫斯瓦爾巴種子庫備份約1萬餘項種原,因應氣候變遷並提升種子保存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