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穫文蛤
農業技術
水產養殖的科技之眼 精準掌握水質與數量

臺灣文蛤養殖自1969年以後經常發生異常死亡事件,直到近幾年還是時有所聞,4年前甚至傳出漁民養殖文蛤死亡率高達9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和國立嘉義大學等學研機構曾多次實地訪查研究發現,養殖環境溫度出現劇烈變化,導致養殖池水質與土質惡化,潛伏病原菌趁機快速繁殖感染,如果沒有在病原菌星火燎原前及時採取適當因應措施,就會引發文蛤暴斃災情。雖然漁民知其所以,卻還是無法防患未然。「養殖最大化,才能賺最多錢,是漁民根深蒂固的觀念。」水試所企劃資訊組副研究員王郁峻直言,目前仍須持續跟漁民宣導友善生態養殖,改變高密度放養的經營形態。

台農1號百香果
農業技術
有機友善×微生物製劑的栽培管理技術 締造南投百香果盛況

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素有水果之王美稱,為西番蓮科(Passifloraceae)的攀緣植物,原產於南美洲巴西,約有400種,其中有50~60種可做為鮮果食用。依2020年農業統計,全臺種植面積達900公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轄區臺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達730公頃以上,占全臺灣超過80%,為中部地區重要經濟果樹,常見栽植品種為「台農1號」,其中南投縣埔里鎮為百香果重要生產專區。

山胡椒種苗
農業技術
山胡椒雌性植株繁殖技術 穩定母株產量、補足市場缺口

山胡椒又稱為馬告,是一種樟科植物,山胡椒屬大概全世界有二百多種,在中國就有74種,其大部分分布在中國南部和西南部北緯18~34∘,以安徽、浙江、福建、雲南、四川、西藏的分布比較多(中國植物志,1994)。由於山胡椒是陽性的速生樹種,一般生長平均到3年就可以達到1.5~2公尺高,尤其在陽光充足的開闊地生長速度愈快,在野外砍伐後或是疏伐後的土地,常常見到天然下種的小苗。

學童吃午餐
農業技術
大數據時代的產銷整合 共通資訊平臺把關食安、召喚分身顧溫室

當人類智慧(HI)在大數據的浩瀚汪洋,碰到人工智慧(AI)會激盪出什麼火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研究員呂椿棠談到「智慧農業計畫」建置的「共通資訊平臺」時,開場就接連拋出3個問號:「我們收到這多的資料,給誰用?怎麼用?用到那裡去?」緊接著以肯定的語氣說:「我們用這些資料建立大水庫,找出我們要的內容,以及它能夠造出供我們使用的東西,最後一定要讓它落地。所以我們就開始分析跟建模,做出決策跟預測分析,再回饋給利害關係者使用。」於是大家所熟悉的「校園食材登錄平臺」跟「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便應運而生。

番茄園
農業技術
露天栽培讓我來! 小果番茄「花蓮24號-友愛 」耐熱又抗病

臺灣番茄栽培面積已達3,989公頃,然而近年來「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為臺灣露天番茄生產的限制因子,耐熱品種的番茄抗病力及品質也有待改進。有鑑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利用分子標誌輔助育種,經過多年的試驗,於2014年育成父母親本品系,經過品種特性檢定、泰國海外試種及抗病性檢定,終於育出兼具耐熱及抗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的紅色小果番茄新品種「花蓮24號-友愛」,並於2021年5月獲得品種權證書(品種權字第A02581號)。

農業技術
有機芹菜的省工栽培法 鏈狀紙穴盤模組讓農民超省力

有機芹菜不易買到,這是由於芹菜種子發芽不整齊、苗期長,加上種子小、播種耗工,近年來因為農村普遍人力短缺,除草效率有限,芹菜苗難以與雜草競爭,導致生產成本過高。即便是慣行栽培的芹菜,近年栽培面積也是逐年下降,在1999年時為1,631公頃,但2019年面積已減為1,225公頃。如今,這些問題有了突破的契機。

巨峰葡萄
農業技術
葡萄無籽化生產技術應用 以巨峰葡萄為例

葡萄為全球廣泛栽培的溫帶果樹,依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2019年統計資料,全世界葡萄栽培面積超過740萬公頃、產量7,800萬公噸,其中57%加工作為葡萄酒及果汁,35%為鮮食葡萄,另8%作為果乾及果醬等,產值達310億歐元。

臺灣以鮮食葡萄為主,主要品種為「巨峰」(Kyoho),栽種於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及彰化縣等地。依農業統計年報顯示,2020年栽培面積約2,300餘公頃,產量將近7萬公噸,產值69.3億元,惟仍自國外進口將近3萬公噸,金額達23.5億元,可見葡萄為廣受臺灣消費者喜愛的水果,而進口品種也多為無籽葡萄。

青蔥
農業技術
拒絕蟲蟲危機 青蔥甜菜夜蛾綜合防治

青蔥是亞洲地區重要的辛香料調味品,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的農情報告資源網統計,2020年臺灣青蔥生產面積前三大縣市,依序為彰化縣、雲林縣與宜蘭縣。其中宜蘭縣主要產區位於三星鄉,因氣候環境特殊,所產青蔥品質優良,因此「三星蔥」遠近馳名。近兩年,因夏季炎熱且乾燥無雨時間較長,甜菜夜蛾危害宜蘭縣青蔥的情形,較往年嚴重,甚至有部分蔥田必須全園廢耕、重新定植。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蓮場)進行相關試驗和調查,提供農民有效的綜合防治策略。

台農一號草莓
農業技術
草莓「台農1號」甜點首選新品種 醇厚香氣.深紅豔麗

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為薔薇科(Rosaceae)草莓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實酸甜可口,富含維生素C和鞣花酸等成分,深受大眾的喜愛,除供應鮮果外,另可加工製成果醬或釀酒行銷世界,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

菇
農業技術
全自動製包機大省工 智慧化菇類生產開創產業新價值

美味多元的菇類料理,是餐桌上常見的珍饌,目前臺灣菇類產業鮮菇類年產量約14萬公噸,產值超過新臺幣130億元,占整體蔬菜產值18%。然而,種植菇類既耗費勞力,又得面臨氣候暖化與菌種弱化的棘手考驗。該如何同時減低農業缺工壓力並抵抗天氣變化的影響,達成菇類產業升級的目標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自2017年起推動智慧農業「菇類領航產業」計畫,先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開發人機協同作業的「省工機具」、翔元公司打造「全自動製包機設備」,再由農試所技轉蕈優生物科技農場「香菇菌種生產事業化技術套組」並發展「智農環控系統」,最後銜接至「產銷連結產消互動平臺」。一步一腳印,推動智農聯盟及物聯網配銷,共同開創菇類產業新價值。

溫室栽培
農業技術
擺脫「風水」宿命 智慧化設施栽培遠端管理,滑手機就能看顧溫室

農業設施主要目的在保護農作物,避免受到天候與病蟲危害,營造良好栽培環境,提高作物產量跟品質,在氣候變遷威脅下,設施栽培已成為農耕重要趨勢。臺灣農業設施產業雖已有相當基礎,卻面臨內部溫度偏高、夏季運用效率差、耐風性不佳與颱風季節易受損等瓶頸,又因多數是成本較低的簡易溫室或網室,硬體設施結構簡單,栽培技術參差不齊,導致品質不易控管、銷售不穩定。也因此,透過智慧農業跨域整合,利用環境感測精準預測,使農業設施與栽培技術參數化,實施標準化生產與數位化產銷,精簡作業項次與資材過度投資,提升農業生產效能,減緩對環境衝擊,成為農業領航產業發展重要課題。

去藤收穫一貫作業機
農業技術
扭轉甘藷產業人力困境 因應各類栽培面積的機械軍團來幫你

臺灣於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14%),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20%),顯示臺灣人口結構迅速老化,各個產業都出現了勞動力下降的問題,農業也不例外。依據2020年農業統計要覽顯示,2020年臺灣農業就業人口有54.8萬人,其中年齡65歲以上為19.0%,與1996年7.5%相比增加了近11.5%的高齡農業人口。人口老化,勞動所得偏低,導致農業人力來源以自家工為主,臨時工與長僱員工為輔,在作物產期高峰時,才以較高薪資僱工補充所需勞動力。甘藷產業正積極尋求發展省工機械提升效率,吸引年輕人回流農業。

台農8號-花木蘭
農業技術
跳舞女郎「台農8號-花木蘭」 適合盆花栽培的文心蘭新品種

文心蘭是政府重點發展的蘭花之一,依用途可分為切花及盆花二類,目前臺灣的文心蘭產業以切花生產為主,盆花栽培較少,主要原因為近年較少自國外引進盆花品種或缺乏國內自行開發的品種。其次,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自國外溫帶地區引進的品種通常需要低溫,不適合臺灣平地生產,近年因美國開放文心蘭可攜帶介質輸美,吸引花農對文心蘭盆花產業的興趣,無新品種的推出成為文心蘭盆花產業發展的最大阻礙。

菊花「粉圓」
農業技術
掬一把夏日清新 菊花新品種「粉圓」 適合夏季栽培的夏開菊品種

菊花為世界性重要花卉,依2019年農業統計年報顯示,臺灣栽培面積達600公頃,是切花類作物中的第一位,主要分布於彰化縣田尾、永靖及溪州一帶。

除草機
農業技術
農夫化身鋼鐵人 穿戴式省力機具讓肌肉不再頂扣扣

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臺灣總人口數到2065年可能降至1,601~1,880萬人,務農人口亦將循此趨勢持續降低。從事農業機械研究與推廣40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邱銀珍感嘆:「1996年以前到雲林縣褒忠鄉訪視農村工作,工頭隨便一招,找個三五百人都沒問題。最近兩年再到褒忠鄉,工頭說現在能找到50個就謝天謝地。我跟他講再過兩年,恐怕只剩下你自己1個。為什麼?因為做農實在太勞累了。」道破臺灣農業人口高齡化與嚴重缺工問題!

稻子
農業技術
智農領航精準產銷 臺灣米變精品,種稻也能成為科技新貴

2016年某一天的傍晚,位於臺中市霧峰區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的電話突然響起,稻作研究室主持人賴明信順手拿起話筒,電話那端傳來熟悉聲音:「賴明信嗎?我是所長。麻煩你在明天早上8點以前,提供1張稻作生產力4.0規畫簡報給農業工程組……」,講完電話之後,賴明信腦中一片空白。「我當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生產力4.0!」回想起5年前的情境,賴明信到現在還是很難相信,那通讓他聽得「霧煞煞」的電話,竟然成為智慧農業「稻作領航產業技術研發與應用」計畫的開端,引領臺灣稻米邁向精準產銷新紀元。

稻田
農業技術
研發打底,應用搭橋 智慧農業共創農民幸福路

過去大家都認為農業的感覺就是傳統、缺乏想像的產業,如今政府持續推動智慧農業,還有產學研協力研發與推廣,吸引很多科技公司開始跨領域、跨產業投入,將科技延伸到農業場域。除此之外,目前有很多農企業或農民,也逐步在生產管理階段導入智慧化,以前很難想像農民會在田邊裝設相關感測器,現在知道智慧化管理能夠幫助生產優化,很多農田都開始有了新氣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科技處研究發展科技正游舒婷說明,智農計畫從2017年執行到現在,造成的最大改變就是讓「智慧農業」這個名詞變得很普遍!

豌豆田,台中農改場,台中17號
農業技術
甜豌豆「台中17號」 耐白粉病且豐產的新品種

豌豆可分為嫩莢用、甜豆用、嫩豆用、葉用及豆芽用等五種類型,其中甜脆可口的甜豆是國人所喜愛的秋冬季蔬菜。甜豌豆是採收肥圓的嫩莢供食,豆仁雖發育肥大,但豆莢還沒有纖維,豆莢連同豆仁可同時食用,無論是生吃或炒食,都非常清甜脆嫩,獨具風味。

薏苡田
農業技術
薏仁的加值應用趨勢分析 機能性成分多元,藥食同源的好食材

薏苡仁為衛福部食藥署公告的可供食品使用原料之「草、木本植物類(2)」,其乾燥成熟種仁在衛福部中醫藥司公告規範中,屬於「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品項」之一,薏仁為藥食同源植物,全株皆可入藥。在現代醫學臨床上已有確定的薏仁藥用成分,像是薏仁酯(coixenolide)、薏苡素(coixol)、酚類化合物(benzoxazinoids),以及可調節血糖的水溶性多醣(coixans)。因此,薏仁不僅可見於一般食品和飲品,隨著科研新興發現,也擴展至保健品和美妝保養品領域。

女人
農業技術
不只美白,還有健康內在 薏苡是女性保健新選擇!

隨著現代醫學研究成果趨於完善,薏仁的各項功效逐漸獲得證實,並持續有多樣化的機能產品開發及上市。由於消費能力及健康意識提高,臺灣民眾購買保健食品做保養已成為生活的一環,根據市場調查結果,消費者選購農業機能素材製作的保健產品,其安全性、認證與功效是優先考量的因素,另外,原料採用國產素材亦為消費者選購產品的考量之一。本篇文章將以薏苡殼及薏苡萃取物進行研究,期望能達到農產品副產物再利用,並以素材特性開發女性保健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