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奇生技今年成立將滿10週年,主攻機能蛋市場,黃志博希望提升公司獲利之餘,也能幫助更多小農增加收益。
封面故事
用數據打進藥局通路 寶奇進攻機能蛋藍海:藉生技解決農業問題 攜手小農改變產業結構

「我們其實在整個營運過程裡面,有很多是幫助農民,跟解決農業的問題。」寶奇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今(2025)年成立10週年,以獨家「PB+微生物生態系統養殖技術」兼顧雞隻健康、雞舍環境與雞蛋品質,搭配機能性飼料生產效能經過驗證的機能蛋,成為少數打進藥局通路的雞蛋業者,也讓合作的小農收益提高。

展鮮是全國最大牛番茄供應商,冷鏈加工廠建置讓番茄保存、供應更穩定,也成為開發產品的基礎。(攝影╱黃毛)
封面故事
從產地到生技 展鮮開發益生菌及面膜:不只要做供應商 賦予番茄新價值

位於雲林縣西螺鎮的展鮮農產生技是臺灣牛番茄最大的契作及供應商,目前與農民契作的面積已達70至80公頃,契作農戶數超過150戶,年供應量約8,000公噸。鮮果除供應國內各大連鎖速食體系,番茄丁提供披薩,及番茄泥提供牛肉麵和火鍋業者加工使用,近年更透過冷鏈技術開發凍果外銷,並跨足生技研發,加工加值製造出番茄益生菌及面膜,開創番茄產業新可能。

封面故事
企業永續發展ESG關鍵指標

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

CSR概念早在1920年代就已出現。最具代表性的是1999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nan)提出的「聯合國全球盟約」(UN Global Compact)所倡議,闡述企業在人權、勞工、環境和反貪腐領域的責任。

位於彰化溪州的尚水農產公司透過保價契作友善農產,近年提供企業認養稻田、實踐ESG行動。(攝影╱黃毛)
封面故事
上市櫃公司領頭 金管會:ESG揭露帶動轉型 為永續經濟訂立指標 「參考指引」納農林產業

近年全球颳起ESG風潮,企業除了自己的營利本業,往往致力於更多對環境、社會友善的行動。中華電信公司自2022年起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8年15萬棵植樹造林計畫,補償其因架設基地臺可能對森林棲地造成的衝擊。

青出宜蘭農友擔任生態導覽員,帶領新光保全員工親子一起探索農場的豐富生態。(圖片提供/農業部花蓮農改場)
封面故事
新光保全與「青出宜蘭」投入田間生態調查:攜手員工積極參與 認識有機農業益處

青出宜蘭農業運銷合作社由18位不同領域的青農夥伴組成,於宜蘭縣三星鄉堅持友善環境及有機種植,生產包含稻米、短期葉菜,以及茶、番茄、香水蓮花等農產品,也提供春季插秧、夏季割稻等農事體驗,以及農場導覽、種菜、種蔥、採金棗等食農體驗活動。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表示,ESG STORE平臺專案將針對企業客製化,以達成企業需求及農業ESG目標。
封面故事
農業部開店ESG STORE 盼明年底成功媒合百件專案:雙向一站式服務 企業實踐永續最佳場域

含括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三大概念的ESG是企業經營重要指標,在農業領域中實踐ESG也成為重要趨勢。農業站在氣候變遷第一線,不僅生產過程與環境交互影響,也牽動糧食安全,是社會安定的基石。企業投入農業ESG,協助農業永續發展,自然環境、社會大眾也能受益。

夜間燈光照明影響馬祖雌光螢等野生動物族群的繁衍、存續,友善生態的照明系統對於動物棲地極具ESG的環境保護價值。(圖片提供╱光林智能)
封面故事
光林智能友善照明減少馬祖雌光螢棲地光害:企業發揮專長 投入瀕危物種保育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分署長夏榮生說,「螢火蟲是環境的重要指標!」尤其是族群僅分布於馬祖列島,數量僅約250隻的馬祖東莒黃緣雌光螢、不足百隻的北竿雌光螢,令她非常關心。

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解說「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與企業合作的過程與案例。
封面故事
林業保育署搭建媒合平臺 緊扣國際ESG趨勢 :專注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 資金回饋在地部落

2022年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從轄下的國有林出發,透過一系列政策誘因,並貼合實踐ESG的需求,引導企業主動前來平臺媒合專案。不僅要延續過往與企業的合作,更要以林業保育署管轄的國有林範圍,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將主力放在森林碳匯、生物多樣性、山村與原住民部落等相關議題。

台灣無印良品與臺中市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及林業署臺東分署共同推廣臺東都歷部落種植節水米,不但幫助部落農業節水,也吸引年輕人回鄉就業並延續農耕傳統。(圖片提供╱台灣無印良品)
封面故事
無印良品開拓臺灣農業 「ESG就是我們的DNA」:良品市場實踐在地化 展現永續行動豐碩果實

在臺灣擁有68家門市的知名日本零售通路品牌「MUJI無印良品」,從2020年開始即投入臺灣農業相關產品開發,至今全臺29家門市內設有「良品市場」,貨架上多達300種商品,與農友契作面積從70公頃擴大到350公頃。每一種商品背後均富含對農業ESG環境、社會面向的在地行動與關懷。

近年有愈來愈多企業投入與自然生態生物多樣性有關的ESG行動。
封面故事
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引企業投入生物多樣性:農業永續新顯學 資誠永續:不只減碳還要利於生態

企業投入ESG,過去熱愛種樹造林以抵消碳排放,近年有企業重視生物多樣性,投入物種保育等行動。中國信託於澎湖復育海草床,華碩電腦參與改善臺中大雪山國有林的棲地,守護穿山甲。「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框架風行,只要讓企業了解生態退化情形、農業ESG機會在哪,企業就有能力推臺灣永續一把。

春芽協會的微型品牌「蘆葦女力」培力二度就業中高齡婦女,將包裝咖啡豆的麻布袋加工成提袋,成為農業議題照顧社會層面的範例之一。(圖片提供╱蘆葦女力)
封面故事
不只是環境貢獻 農業ESG的社會面實踐:彈性、多元切合企業需求 婦女小農皆受益

永續發展箭在弦上,ESG的全球浪潮也迅速席捲臺灣。隨永續報告書的法規正當性與市場價值提升,農業的ESG定位與機會也備受關注。就農業永續性而言,環境面(E)最為直覺,諸如維護生物多樣性、碳匯功能,過往對於社會面(S)的探討較少,本文特別著重於蘆葦女力、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行動。

農業體驗遊程已是農業經營一部分,經過長期發展產業化,可謂農業、農村多重效益的代表之一。(圖片提供/溫仲良)
封面故事
從觀光採果到水果旅行 休閒農業已是臺灣品牌:兼顧經濟、環境與文化保護 讓農村發展「走更久」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至今半世紀,最高一年吸引近3千萬人次遊客造訪,以農村魅力創造百億元消費產值。6年前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推出的「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去年底新增永續及食農的認證;「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也在去年底宣布成立,臺灣農業旅遊發展不僅好玩,多元又繽紛。

香格里拉創辦人張清來是國內「休閒農場」先驅,曾為拓展農場複合經營的空間積極奔走。
封面故事
香格里拉:休閒農場要「讓人願意一來再來」:告別觀光思維 休閒放鬆、深度體驗是經營之道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是臺灣第一家將農業與觀光休閒結合的休閒農場。創辦人張清來在社區營造概念未及萌芽的1980年代,到距離農村再生推行仍遠的90年代,即以複合式經營的休閒農場嘗試為農業走出新路。

封面故事
仙湖休閒農場 發展旅遊是為服務農業:「最終會讓家鄉變好的 一定是在農業身上」

銜接旅宿、遊憩的休閒農業,可謂是農業的門面,但臺南東山仙湖休閒農場農二代經營者吳侃薔認為,讓家鄉變好,不能僅靠休閒農業中旅遊觀光的層面,而要「讓旅遊為農業服務」,帶動消費者深入認識在地文化與農產品。

紫森林-三富休閒農場建物融入樹木植栽之中,層疊出錯落有致的和諧風景,隱含重視自然的理念。
封面故事
紫森林─三富休閒農場 大膽決定園區只收住客:為環境降載 提升自然生態旅遊品質

紫森林-三富休閒農場創辦人徐文良在宜蘭蘇澳永樂白石山礦區出生長大,常目擊水泥廠用火藥炸山的慘烈,因此當園藝事業有成,買下冬山鄉南邊山坳這片10多公頃文旦柚果園準備作為園藝展示區的同時,也決心將大部分土地還給森林、植被和野生動物,讓自然重返自然。

長盈海味屋能代表魚塭到餐桌、漁業到飲食的產銷過程,背後是三、四代人累積與努力,凸顯農食間的緊密連結。左起謝佳歆、黃碧田、黃澐卿、黃國良。(攝影/吳尚鴻)
封面故事
田媽媽─長盈海味屋 用一條虱目魚說故事:從產地到餐桌 認識環境、文化與食物的連結

「田媽媽-長盈海味屋」第四代經營者謝佳歆以食農教育遊程,串連虱目魚的生產與食用,將友善環境永續經營的思維,巧妙融入小旅行的觀察與體驗之中,讓遊客認識養殖管理對食材生產的重要性,地理環境對於飲食文化的形塑樣貌,並發現農漁業在辛苦之外的面貌。

十八羅漢山由礫岩層構成,在侵蝕作用下自成獨立山頭,深具景觀、地質與生態等價值。(攝影/劉敬端)
封面故事
穿山走溪行六龜 與十八羅漢同行:社區與保護區和諧共生 發掘深度旅遊價值

你是否曾與「羅漢」同行?穿走荖濃溪畔,山會以各種姿態陪你奔跑、坐臥,同呼吸、共步伐。在這個由保護區與地方社區共同守護的天然地理教室,觀察礫石層變化、聆聽雷公溪流的大自然節奏,通往神祕時光隧道與蝙蝠相遇,感受六龜生態與地貌的殊美豐饒。

隨著紐西蘭液態乳進口全面零關稅,可預期鮮乳櫃上的產品更多樣,但加工、包裝甚至乳牛品種、飼養方式差異,本就讓「鮮乳」充滿歧異性。
封面故事
從牧場到市場 鮮乳生產、購買小知識

走進超級市場,鮮乳櫃上光是臺灣的廠牌就五花八門,部分通路還有上架來自國外的進口鮮乳,加上飲料貨架上各式保久乳,許多消費者可能好奇,為什麼同樣是鮮乳,味道卻不一樣,保存期限也有長有短?從牧場飼養乳牛、擠乳、乳廠加工包裝再送到通路,各環節都有非常精細的規範與要求,也決定了鮮乳的風味與外觀,買一罐鮮乳回家,確實有諸多細節需要注意。

紐西蘭液態乳可全面零關稅進口,勢必影響乳品市場版圖,國人對國產乳品的支持將是臺灣乳業未來發展關鍵因素之一。
封面故事
零關稅紐乳壓境 每天2杯國產牛乳翻轉乳業:臺灣乳品突圍靠「新鮮」 酪農望加強產地識別

今(2025)年「紐西蘭與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全面生效,紐西蘭液態乳可以零關稅進口,數量無上限,由於進口乳品成本相對低廉,「紐乳」價格競爭力提升可能進一步對國產乳品產生排擠效應。因應ANZTEC衝擊,農業部提出「113-116年度養牛產業全面升級轉型中程計畫」強化酪農產業韌性。

紐西蘭液態乳進一步開放,乳業乃至國內各界均對其影響有所關注,部分酪農不敢樂觀。(攝影╱吳尚鴻)
封面故事
紐乳下酪農心聲 乳廠限收已感寒冬 酪農業:鮮乳勁敵是美國 乳源揭露維護業務用市場

國內酪農產業2023年生乳產量已超過47萬公噸,其中八成由統一、光泉、味全、義美等四大乳品廠收購。大型乳廠往往兼營國際貿易,除了向國內酪農收乳,也會進口國外乳品,具調配乳品乳源的能力,甚至自有銷售端的超商通路,掌握乳品上架販售。過去兩年乳廠紛紛要求酪農減產,嚴格執行合約收乳量限制,超量即不以品質加價收購,或是只以低價收購,讓酪農大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