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喜安(右)和兒子黃嵩竣(左)兩人一起經營的嵩竣畜牧場,是嘉南羊乳旗下的牧場之一。
封面故事
嵩竣畜牧場 日均產乳量高於全國:第二代黃嵩竣打造三代同堂的養羊生活

日均產乳量高於全國平均的「嵩竣畜牧場」,由第一代場主黃喜安與第二代黃嵩竣共同經營。今(2025)年7月,剛創下單頭乳羊單月日均產乳量達3公斤的紀錄。目前牧場共飼養約480頭阿爾拜因山羊,包括乳羊、公羊、母羊與仔羊。場內透過飼料攪拌機將牧草切短後混合飼料,並像人類的飲食作息一樣照三餐餵食,這樣的管理方式成為穩定產出高品質羊乳的兩大關鍵。

江長利從小夢想開牧場,用畜牧專科專業飼育羊隻。
封面故事
畜牧專科養三隻羊起家 打造羊世界休閒牧場:推廣國產羊食羊教育

位在桃園中壢的「羊世界牧場和勇伯羊餐廳」,是一個結合本土羊牧場和國產羊餐廳的休閒牧場,牧場主人江長利畜牧專科畢業,做過動物用藥、食品加工,從養三隻羊起家,賣過羊奶,最後開放自家牧場,讓遊客進一步親近國產羊的培育,還自己研發出一套全羊料理菜色,畢生推廣本土羊產業的肉乳雙鮮不遺餘力。

封面故事
公職獸醫師也有淚:在民眾與政策夾縫間堅守防線

很多民眾可能不知道,公職獸醫師也有他們的心裡壓力,無論是疫情爆發時不得已撲殺動物,或是因為動保議題被夾在各種立場間動彈不得。臺灣公職獸醫師長期人力緊缺,再惡化下去恐有逃亡潮。雖然今年政府加給「不開業獎金」打強心針,但實務職等上仍有可改善的空間。最重要的是,希望民眾能多給一些體恤與諒解,公職獸醫師們不是冷冰冰的機器,也有感覺也有淚。

臺北大龍峒,大龍街及昌吉街一帶的臺北大稻埕屠獸場,1909年4月9日興建,1924年8月整修。(圖片提供╱臺北市立文獻館)
封面故事
百年防疫中茁壯的公職獸醫師:從牛疫撲滅看臺灣獸醫學制建立

今年行政院加給公職獸醫師「不開業獎金」,為的是達到長期留才、攬才,穩固防疫堡壘、傳承防疫經驗的目的。公職獸醫師守護著全民吃進嘴裡的動物蛋白,含肉、蛋、乳品的安全與衛生,而臺灣獸醫學發展始於日治時期的牛疫撲滅,在此之前臺灣無論獸醫、人醫,皆是以中草藥為主,民間信仰為輔的迷信、神話與符咒年代。

家畜疾病防治所長所林珮如,時常關心嘉義縣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內的收容動物,為牠們提供最妥善的照顧。
封面故事
這才是有意義的工作:地方獸醫師捨高薪 扛防疫動保大任

當天災來臨、疫情爆發、動物受困,公職獸醫師總是第一時間奔赴現場。他們身著防護衣迎戰病原與疫情,在嘉義縣1 8個鄉鎮市,從消毒、採樣、防疫、撲殺,到動物救援與緊急醫療都一手包辦。這群隱身日常幕後的獸醫師,以自身專業與堅持,守護動物健康與公共安全,扛起農漁畜業的重要防線。

野生動物急救站為受傷的黑熊進行牙科檢查與前爪傷口清創。獸醫師詹芳澤(圖左站立者)監督黑熊傷口的清創情況。
封面故事
直擊野生動物急救站臺灣黑熊醫療現場! 從救傷到野放訓練 助動物重回山林

臺灣的野生動物資源豐富,野保議題受重視程度日益提高。當野生動物受傷,從治療、照顧到訓練野放的歷程,有賴林業署的野生動物急救與收容體系協助,公職獸醫師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從1999年開始在野生動物急救站服務的公職獸醫師詹芳澤,近30年來在第一線協助野生動物重回山林,時常犧牲假期甚至徹夜未眠,不只為公共利益努力,也因為「我們做的事情就是那麼好玩!」

在基隆港郵輪出入境服務處,防檢署基隆分署的公職獸醫師,得在旅客動線的各個顯眼點上宣導不可攜帶動、植物產品入境。
封面故事
守著邊境是我的使命:一位公職獸醫師的抱柱之信

對鎮守邊境的公職獸醫師來說,除了要將疫病隔絕在國門外,還得負責出入境旅客們的溝通及情緒;此外還有危險重重的貨櫃場貨品檢查,以及高工時與常態加班壓著他們。許多人離開,選擇留下的人,緊緊抱著的是那名為「使命」的承諾之柱。在被壓力淹沒之前,他們還等著民眾能多聽進宣導,以及更多願意像他們一樣留守的人,加入這個團隊,為國家防檢疫多撐一下。

臺灣鯛即是從育種、養殖、飼料,到加工皆經過嚴格把關、挑選的優質吳郭魚。(攝影╱吳尚鴻)
封面故事
是吳郭魚還是臺灣鯛?

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吳郭魚是一種很方便取得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繁殖力強,容易飼養是吳郭魚的特色。但為了養殖、食用、商業需求,水產試驗所在臺灣歷史上曾引進多種吳郭魚,嘗試配種繁殖出更好的吳郭魚。

臺灣鯛產業發展數十年,平民美味背後是持續不斷的引種、育種與養殖技術演進。(攝影╱吳尚鴻)
封面故事
從吳郭魚到臺灣鯛:源於非洲的臺灣之光

臺灣鯛是臺灣重要的水產,牠的另一個名稱吳郭魚,背後跟隨一段傳奇故事:臺籍日本兵吳振輝、郭啟彰將魚苗從新加坡帶回臺灣,順利繁殖成功並獲推廣,「吳郭魚」之名就是為了紀念他們。

封面故事
毋免驚 臺灣鯛好吃國際攏知影:搶攻市場時機近 漁民業者須齊心

臺灣曾是第一個把吳郭魚賣到美國的國家,但後來被中國、東南亞等地生產的低價魚瓜分了市場。為了做出市場區隔,臺灣將國產吳郭魚取名為「臺灣鯛」,經過20多年時間,臺灣鯛深受在美華人喜愛。就好像紐西蘭奇異果一樣,臺灣鯛在國際上,也代表著產銷過程經過嚴格把關的最高品質吳郭魚。

林篤毅是十大神農獎得主,目前臺灣有七成的臺灣鯛魚苗出自他經營的繁殖場。
封面故事
高鉦打造臺灣鯛種苗王國:年供苗億尾 市占全臺七成

「高鉦臺灣鯛繁殖場」繁殖出的魚苗,在臺灣市占率超過七成。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市占率,除了優異的育苗技術外,以科學化管理、智慧設施,精準把關的規格化產品與精準出貨量,是商譽與口碑的關鍵。有了好的魚苗,才有好的成魚;在極端氣候肆虐的今天,高品質魚苗帶來的高抗病、高環境抗壓,更是臺灣鯛產業鏈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源頭。

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總經理王益豐說,合作社專以1公斤以上規格臺灣鯛加工魚片外銷,以具差異化產品做市場競爭。
封面故事
契約養殖穩供貨 口湖臺灣鯛魚片銷美勤:取得國際驗證符世界趨勢 智能養殖抗全球暖化

國產臺灣鯛有四成做外銷,「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改變傳統向魚販收魚模式,直接與漁民契約養殖,穩定外銷供貨規格與品質;不僅水產養殖、加工取得多項國際認驗證,合作社更因應國際淨零趨勢,率先為自家魚片碳盤查,把握產品每個可能銷售的機會。全球水產養殖面臨升溫挑戰,口湖合作社更獨家研發智能養殖技術,要讓這尾臺灣鯛繼續游下去。

漁青王偉珉接班後,順一漁場擴大企業化經營,養殖規模已增加近1倍多。
封面故事
順一漁場養殖70甲、產量全臺第一 總統也讚聲:第三代王偉珉接班 企業化經營首重養殖計畫

從臺南西港起家的順一漁場,6年前第三代漁青王偉珉接手家族事業,發揮管理專長,將傳統魚塭蛻變企業化養殖,採以承租方式養殖範圍分布北臺南7個行政區,產品包含各式規格吳郭魚,中間育成的魚苗、能裝進便當盒的菜魚,到1臺斤以上內外銷規格的成魚,自然也包括符合嚴格「臺灣鯛」標準的產品,占有國內產量一定的比重。

郭紘瑜原本是工程師,30歲後回鄉承接家裡的養殖事業。
封面故事
憑養殖實力單身 漁男養好臺灣鯛:工程師轉職 不懼日虧百萬元

原本是工程師的郭紘瑜,30歲後回到家鄉當漁二代。雖然情場失意,但他把養殖臺灣鯛事業打理得有聲有色,每個環節皆是他的獨門心法。雖然外銷漁市仍有讓人洩氣的地方,但他仍看好其他國家對臺灣鯛的需求。原因無它,就因為他全心投入在這個產業,最知道臺灣鯛的品質有多好。

封面故事
臺灣蝴蝶蘭輸美:接力生產模式

2024年,臺灣蘭花輸美總額約為6,259萬美元,其中以蝴蝶蘭約6,146萬美元占比98%最多,臺灣亦是美國蘭花市場最大進口國。為了因應市場需求,蝴蝶蘭有相當成熟的接力產業鏈模式,從育種到跨海上市,每個環節的再提升,都可能是此次對等關稅政策下,臺灣蝴蝶蘭搶占市場先機的關鍵轉捩點。

臺灣白花蝴蝶蘭,在學名修改為aphrodite 後也暱稱臺灣「阿婆」。(攝影╱Motohiro Sunouchi on Flickr CC BY 2.0)
封面故事
從「洋蘭」到臺灣之光:蝴蝶蘭百年產業發展

臺灣雖僅有2種原生蝴蝶蘭,但共有400多種蘭科植物,過往社會中上階層的「蘭藝」嗜好相當興盛。園藝植物的產業發展經常由嗜好、趣味性栽培開始,經由愛好者群體的交流,逐漸形成市場及產業化的生產,乃至出現企業化經營,臺灣蘭業發展也不例外。

農業部長 陳駿季 學經歷: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系博士,曾任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課長、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所長、農業部政務次長。
封面故事
打贏蘭花群體戰 臺蘭輸美優勢分析:精準掌握市場 蘭業接力模式再提升

為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農業部成立「蘭花應變小組」,持續掌握關稅提高及匯率波動對美國花卉市場造成的影響。除了掌握市場脈動,農業部亦與台糖及蘭花業者持續洽談,期盼成立美國蘭花共享中繼站。而產業鏈在地端的技術提升也迫在眉睫,新一代「花卉產業創新園區」將合併試驗單位,為臺灣加強加深最重要的品種與技術優勢。

臺灣蝴蝶蘭拓展國際,一心生技公司董事長簡維佐希望根留臺灣。
封面故事
穩定即競爭力 一心精進技術拚輸贏:育種家訓傳三代 父子攜手搶市場

一心生物科技是最早開拓蝴蝶蘭外銷的業者之一,面對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挑戰,究竟該保守或搶進?董事長簡維佐和兒子們雖有不同的想法,但不變的是,從創辦人簡慶賢傳下的家訓初心:「精神重於物質,人定可以勝天!」唯有自己的技術不斷進步,才是讓蘭花事業穩定向前的根本。

蜀隆花卉董事長李嘉珍非常會賣花,蝴蝶蘭行銷全球41個國家。
封面故事
分散外銷市場 蜀隆攻灘頭堡:女董座打江山 關稅分擔三三三原則

美國是臺灣蝴蝶蘭最大的出口國,每10株蝴蝶蘭有6至7株來自臺灣。1997年返鄉接手家族事業的蜀隆花卉董事長李嘉珍說,目前輸美的蝴蝶蘭關稅,從以往零關稅提高至10%,新增的關稅成本分擔,立即和美國客戶談好「三三三」原則,由賣方、買方、美國消費者各自分擔三分之一。她強調,「對等關稅貨幣戰,不能死守美國,山不轉路轉,需開拓其他國家,才是活路。」

世茂生技創辦人、技術總監黃崇德(左)與副總經理李佳家(右),打造世界最大蝴蝶蘭切花供應商。
封面故事
一朵白花稱霸世界 世茂生技的創新與穩健:智慧化溫室質量並重 染色花開拓多元市場

「一株白花有相當的條件跟水準,我們在後面做加工,就有無限的想像。」世茂農業生技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蝴蝶蘭切花供應商,每年可售出超過150萬支蝴蝶蘭切花。世茂售出的蝴蝶蘭,多達九成是創辦人黃崇德30多年前育成的「V3大白花」,看似單純的市場策略,背後則有先進技術當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