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家養牛 劉泰英圓李登輝和牛夢:生命科學難度高 拚千頭達損益兩平掛牌上市

前中華開發金控董事長劉泰英已高齡90歲,但對「源興牛」事業仍兢兢業業不敢鬆懈。

前中華開發金控董事長劉泰英已高齡90歲,但對「源興牛」事業仍兢兢業業不敢鬆懈。

撰文╱游昇俯 攝影╱吳尚鴻

虛歲已屆90歲的前中華開發金控董事長、台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劉泰英,過去叱吒政商界,近年卻常以源興居生技公司董事長、飼養「源興牛」的形象,出現媒體版面,頗顯露出老驥伏櫪之姿。

「大家知道我是金融學家,不是養牛專家。」談起養牛,劉泰英苦笑坦承,中華開發過去一年賺5、6億元,他去經營可賺100億元,國民黨黨營事業一年賺20億元,在他主持下也能提高到100多億元,自認「我滿會賺錢的」;但農業是生命科學,無法像工業在短時間內大量生產,比較困難,「農業我是第一次,真的沒有經驗」。

養牛周轉慢、源興居兩度增資 欲增產千頭盼收支平衡

已故前總統李登輝晚年致力培育臺灣和牛,從文獻上知道日治時代日本人曾從石垣島引進400頭和牛到臺灣,輾轉找到放養擎天崗留存至今的19頭牛群,保種、命名為「源興牛」。李登輝將源興牛視為實踐「臺灣人吃臺灣牛」夢想的關鍵,晚年臥病在床仍念茲在茲,最終將此牛囑託劉泰英。

源興牛遷移花蓮鳳林至今9年,費盡千辛萬苦,族群好不容易繁殖近150頭。劉泰英表示,為了育成臺灣和牛,公司連年虧損,已兩度增資,「一直向股東拿錢,卻從來沒有配息過」;一條牛要飼養兩年左右才能宰,不像養白肉雞一兩個月即可變現,他評估唯有增產到1千頭以上,每週能固定屠宰一兩頭,「也許還可以break even(收支平衡)」。

「源興牛」有望開展臺灣和牛產業,但目前產能不足,國內屠宰技術也尚未到位。
「源興牛」有望開展臺灣和牛產業,但目前產能不足,國內屠宰技術也尚未到位。

「到處有人跟我要牛肉,但我沒有牛。」劉泰英指出,源興居生技目前少量生產,必須送雲林屠宰,因國內肉牛產業規模小,沒有專用屠宰廠,都是送往肉豬屠宰廠,源興居生技早期曾邀日本和牛分切專家指導,「日本人說我們切法不對」,和牛每個部位價值不同,「用豬的宰法會lost太多」,也唯有增產達千頭規模,公司才有機會自己經營屠宰線。

劉泰英回想,多年前他曾在北海道嘗過和牛,留下深刻印象,「從來沒有吃過那麼好吃的牛肉」。但想吃和牛不必自己養,他接任源興居生技董座5年,之所以會堅持下去,全因源興牛是李登輝囑託、也是全世界的寶貴資產。

臺牛須以高價值市場競爭 劉泰英拚源興牛上市卸重擔

劉泰英分析,國內牛肉自給率不到5%,超過95%仰賴進口,「國產肉牛市場很大」,但是紐澳、美國肉牛都是放牧吃草,或飼養成本很低,國產牛肉不能跟進口牛肉做價格競爭,必須生產高價值的和牛,源興居生技正好有這個條件。但礙於公司牧場是向新光兆豐休閒農場租賃,連向政府申請補貼都有困難,資金短缺,牧場空間又已飽和,源興居生技因此希望尋找國內畜牧場合作,以代養方式擴大源興牛產能。

「(源興牛肉質)甜味很重,而且肉很嫩。」劉泰英表示「和牛的國際市場無窮大」,源興居生技保存1萬多管的純種源興牛精子,未來也希望與越南合作,將源興牛與越南在地品種配種,並利用當地生產成本較低的優勢生產。

劉泰英說,李登輝只做過學者及從政,一輩子沒做過生意,不曉得養牛需要龐大資本,未來源興牛族群若能擴大至千頭,就可上市發行股票,有助資金籌措、也能回饋股東。肩負李登輝遺囑重擔多年,劉泰英感嘆,他已經9 0歲了,95歲若能達成上市目標,「我就輕鬆了。」

牧場空間飽和、畜養規模不足是源興居生技亟待克服的問題。
牧場空間飽和、畜養規模不足是源興居生技亟待克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