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封面故事
提升農產品價值是農業生技應用的重要領域,其中食品生技在農業生技產值占大多數,隨著全球高齡化趨勢,機能性食品及保健產品市場需求是重要趨勢。我國農業生技研發已有相當成果,如外泌體技術、機能性成分萃取及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將農產品轉化為高值化生技產品。然而,農業生技發展面臨原料穩定性、產業鏈整合及市場導向等挑戰,擴展臺灣農業的競爭力仍需產學單位及農業部共同努力。
臺灣作物品項多元各具特色,國內推動生技產業發展,農業部早年即參與國科會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開發山苦瓜等作物的機能性功效,近年持續透過農糧科技計畫、「建構高值化農產素材開發與產業鏈結服務」等,推動作物生技利用相關研發,挖掘作物降血脂、改善脂肪肝、抑制癌細胞等醫療、保健用途,讓農產業加值,更發揮農業促進國人健康的效益。
農業生物技術產業2023年營業額為895.8億元,其中食品生技領域631.3億元,占比七成,是農業生技發展的主力。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啓成表示,農林漁牧畜的農產品一年產值約6,000億元,食品工業製造工廠產品的產值大約1兆元。農產品的產值中,大約五至六成會進到食品加工廠,這些農產品如果不做食品加工,容易腐壞,進而跨入食品科技領域。
農業的歷史就是人類馴化、培育與繁殖動植物的歷史,與各種生物的關係密不可分,現代農業生技則包含基因體學、蛋白質分子或其他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過程或產品的開發。新技術的應用需要密切的產學合作,以農立校的國立中興大學除了育成產業人才,也是產學合作中心之一。
農業經營
面對美國關稅風波,在對等關稅、非關稅貿易障礙及臺美零關稅(或所謂臺美FTA)三大議題下,期待所有農業部門可以靜下心來盤點臺灣農業永續之路該執行的工作。面對國際情勢的不確定,無論面對何種外來的衝擊,臺灣農業部門均可強大自己的作為。
農漁村發展能源自主,同時回饋在地文化、生態,是兼顧活絡地方經濟並促進永續發展的途徑之一,在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企業治理)浪潮下透過公私協力引進資源,或為可行解決方法。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在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台灣電力公司與國泰人壽等多方協助下,於今(2025)年1月完成村內首座能源自主電廠,也成為ESG推動農漁村能源自主的範例。
是否曾經想過在農村退休,遠離城市喧囂,享受青山綠水與簡單的生活?然而,這樣的願景需要依賴完善的社區經營和健康照護體系,尤其對於長者們的生活環境,社會應該積極優化。臺灣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估計將於2025年達到總人口數20%,成為超高齡社會,如何有效因應人口高齡化的挑戰,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高齡人口照護需求,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百合屬(學名:Lilium)是臺灣常見花卉,更是全臺種植面積第二、僅次於菊花的切花,在國際花卉市場也相當受歡迎。隨著文化脈絡不同,百合被賦予純潔、勇敢等象徵意義,日常生活或節慶、儀式皆可見到百合身影,購買切花瓶插、從盆栽開始照顧,或以球根(鱗莖)栽培百合,過程中各有樂趣,留意通風、水分等細節,便能延長百合清新綻放的時間。
農業技術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熱潮席捲全球,在農業領域中也已廣泛應用。自2010年代興起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至今發展出成熟的AI技術應用,可協助進行農地產量預測推估、農地作物類別判釋、農作物分布概況等多個面向,並提升農業專家的作業流程效率,為農業帶來突破性發展。
青蔥是國人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既可當調料、佐料使用,更是蔥油餅等小吃的主角。然而,臺灣夏季的高溫多雨氣候是青蔥栽培的大敵,連帶導致夏季蔥價飆漲,耐熱性因此成為青蔥育種的重要目標之一。
《豐年》雜誌先前以水稻、甘藷與玉米為例,刊登「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文章,接續內容將整理果樹相關栽培管理活動,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潛能,以番石榴(芭樂)為主要案例,說明果樹的碳吸存、固碳及碳匯貢獻,以及如何選擇最適的栽培管理。
南瓜,別稱金瓜、飯瓜、倭瓜等,是外觀色彩多樣且口感香甜鬆軟的作物,栽培過程容易遭受病毒感染,導致生長緩慢或停滯。新品種「種苗亞蔬3號-友樂」具抗多種病毒病特性,植株生長勢強,果型呈高球型,為消費者喜好的小果型南瓜,同時瓜果產量穩定,秋冬栽培良果率佳,可提供農友栽培多樣化的選擇。
豐年人物
《無米樂》導演顏蘭權新作紀錄片《種土》入圍金馬獎,片中關注農業土壤議題,記錄竹科工程師「阿仁」希望將都市農業廢棄物堆肥轉化為土壤,奮力一搏「種土」的歷程。阿仁結識棗農「安和哥」楊安和,因在安和哥棗園看到自然照養有機的土壤,找到種土大夢成真的可能性,建立信心。會呼吸、生態系健全蓬勃的農業土壤如何養成?答案或許就在楊安和30年來的農業實踐之中。
臺灣土雞味道鮮美,上世紀1976年至1985年可說是臺灣土雞黃金十年,在肉用雞市場幾乎每年達70%市占率,但早年尚未建立土雞種原與品系的資料,市面有各種各色土雞,無法確認臺灣土雞品種特色,以及在育種與配種制度不健全下,土雞無法發揮雜交優勢,市場競爭力下降。
現年74歲的中興大學名譽教授李淵百,1981年首開先河投入臺灣土雞育種研究及推廣工作。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院長陳志峰傳承師門,跟隨李淵百腳步40年,從學術到實務的執行力強。兩人暢談土雞保種及育種的重要使命。
全世界的咖啡生產國大致都座落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地區,也被稱為「咖啡帶(coffee belt)」。轉動地球儀,在咖啡帶上,從東非的肯亞、坦尚尼亞,中南美洲的巴拿馬、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及哥倫比亞、厄瓜多,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到東南亞的印尼,眾多知名的咖啡生產地還有一個共同關鍵字,那就是「火山」。而地處咖啡帶北沿的臺灣,也有一座「火山莊園」——位於大屯火山山麓的「大屯29莊園」。
2017年是臺灣「國產材元年」,隔年全國農業會議訂出十年後——2028年國產材自給率達成5%的目標,增加至五倍。距離目標達成時間,今年來到期中考階段,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積極推動可相輔相成的非木質產業發展,轄下全國八個地區分署將在今年全部各自推出不同風土的特色本土植物精油原料生產,衍生精油、純露及香水等相關產品。
各期雜誌
農業生技藉由萃取農產品獨特成分,製成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不但達到更高的機能效益,更能為農產品加值,無論產、官、學皆積極投入,為臺灣的豐富物產賦予嶄新面貌。各界在技術上尋求突破,兼顧產品效益與市場接受度同時,也回到農業初衷:既要獲取利潤、養活農民,更要讓消費者健康又安心。
2023年臺灣宣布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轉型目標,加上今年金管會要求上市櫃企業必須全面編製永續報告書,ESG(環境、社會、治理)已經成為各個產業界無法忽視的潮流議題。在農業領域,除了政府部門和民間企業動起來共同發展農業ESG轉型,小農和婦女也都積極在社會各角落實踐永續行動,不只要減碳還要有利於生態環境,同時要發展在地農業,企業投入的力量可望帶來更大動能,值得農企業、農友乃至全民關注。
農業旅遊已成為國人重要休閒生活,也是認識農業的一扇門,封面照片中的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正是其中老牌的優質業者。農業旅遊結合國內深度旅遊趨勢,食農體驗、在地文化、環境生態都能發展成業者特色,進而規劃、串連遊程。農遊的意義,並不僅是旅遊的一種,更能具體發揮農業、農漁山村的多功能性價值。每一次的農遊,都有機會助益在地糧食生產、農業與農村乃至生態的永續性,這也是長期耕耘的休閒農場、農村餐廳、在地社區與各方協力者的關懷和期望。
12年前的癸巳蛇年年尾,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開始生效,12年來紐西蘭液態乳關稅配額逐漸擴大、配額內免關稅,至今年全面開放無上限的零關稅紐乳。紐西蘭、美國、澳洲等國乳品早已陸續來臺,近年新增品牌尤多,臺灣酪農難免擔憂利潤乃至生存空間受到影響,紐乳全面開放後將牽動未來更多貿易協定,同樣要求乳品零關稅。面對進口乳品,臺酪爭鮮,已是風味、品牌與產地識別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