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
農業技術
金剛組合術 能源生產加廢棄物處理技術 沼氣循環利用的國際案例

全球對於蛋白質的需求與日俱增,來源主要有豆類植物、蟲體蛋白、養殖漁業和畜牧業。為此,畜牧產品的需求高度成長,隨著產量增加,伴隨來的畜牧糞尿等廢棄物同步成長,對環境的衝擊也隨之加大,因此各國開始發展廢棄物的管理和改善方式,更進一步發展再利用技術,包含營養鹽和水資源利用,以及近年來的熱門議題沼氣再生能源,本文希望借鏡歐盟的沼氣循環利用案例,提供臺灣沼氣業界發展的參考。

冷藏蔬果
農業技術
低汙染+零殘留的蔬果保鮮術 永續安全的採後處理技術-物理性防治

蔬果貯藏期的病蟲害防治當中,物理處理技術是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舉凡一般家裡的冰箱,到國際貿易檢疫處理,都可以看得到物理性採後處理技術的應用。常見的物理處理技術有低溫處理、熱處理、高週波處理、微波射線、壓力處理、輻射照射、氣調與氣變等,這些處理藉由延緩蔬果腐壞或減少病蟲害孳生,提升蔬果品質。

小白花蝴蝶蘭「臺南1號」
農業技術
小白花蝴蝶蘭「臺南1號」 利於穩健長銷的組盆用花

蝴蝶蘭是臺灣外銷旗艦農產品,主要輸出國家為美國、日本、越南。2021年臺灣花卉外銷總金額2億2,415萬美元,蘭花占九成以上,而其中光是蝴蝶蘭就達1億6,015萬美元,占上述花卉外銷總額71.45%,是國內最大宗的花卉作物。

蔬菜採後處理作業
農業技術
現代農產品延長保鮮關鍵 蔬果採收後的品質威脅與防治方法

蔬果是現代人飲食重要營養來源,我們之所以可以吃到鮮美蔬果,歸功於優良的栽培技術,然而蔬果採收後的修整、清洗、預措、選別分級、預冷、塗蠟、防腐、包裝、檢疫處理、貯藏及運輸等等採後處理作業,同樣影響蔬果品質及櫥架壽命,也成為現代農產品保鮮的重要關鍵。

洋蔥
農業技術
提高洋蔥長期貯藏力 控管水分與病害 洋蔥採收前注意事項

恆春半島的洋蔥因栽培時期與氣候條件與其他產區不同,所生產的洋蔥球較硬且耐貯運,主要供應長期貯藏市場的需求,故對於蔥球的含水量、硬度及田間管理的要求高於其他產地的鮮銷洋蔥。本文以恆春半島為例,提醒洋蔥採收前田間管理的注意事項,供農友栽培參考,以提升蔥球品質及貯藏力。

蔬果冷鏈
農業技術
客製化的大冷鏈時代 後疫情時代冷鏈重要性及外銷果品應用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已經過3年時間,對全球各產業造成不少衝擊。醫療藥品、疫苗到民生需求的食品及生鮮蔬果等,都因疫情的影響而導致運輸時間延長及保存困難等問題的產生。臺灣於疫情爆發期間,因居家辦公、遠距教學及限制餐廳內用等政策下,使得國內物流的需求大增,進而導致各類貨品物流配送時間延長,其中對於具有時效性且易腐的生鮮貨品影響更大。不只是國內運銷部分,運送時間更長的生鮮出口運銷更是受到顯著的影響,直至目前2022年初,由於疫情造成航運成本增加、貨運塞港問題依然存在,因此生鮮蔬果保鮮成為外銷產業面臨的挑戰。

月桃
農業技術
守護植物貴重精油品質 林試所建立精油指紋圖譜及資料庫

植物的次級產物「精油」,產量少卻具有高經濟價值,原本對人類和環境具有正面價值,卻因為不當的商業行為,造成資訊扭曲和贗品誤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森林化學組研究團隊建立「貴重精油指紋圖譜資料庫」(簡稱指紋圖譜資料庫),避免溶劑混參、以假亂真的精油產品充斥市場,為人們把關健康,促進友善經濟模式循環。

「台農1號」咖啡豆
農業技術
首支本土育成咖啡「台農1號」 具精品風味的平地適種新品種

咖啡是世界最大飲料作物之一,近年國人風行飲用咖啡,臺灣咖啡年消費額約新臺幣800億元,每年進口咖啡豆高達3.6萬公噸。目前全臺咖啡栽培面積1,168公頃,生豆產量約1,000公噸,產值約10億元,相較咖啡市場的熱絡需求,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無人機噴藥
農業技術
生物感測器布建天羅地網 農民輕鬆樂當神農氏

雖然臺灣成功推動「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國內生產毛額排名全球第21大經濟體,擁有獨步全球的農業技術與3C科技產業,半導體晶圓代工「矽田產業」揚名世界,但傳統農業還是無法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更隨著農村人口老化、年輕人口外流與嚴重缺工,面臨嚴峻考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盤點臺灣農業發展困境,透過物聯網整合3C科技與智慧感測系統,串聯產學研布建智慧農業感測系統,穩定農漁畜產能並提升品質,讓農民輕鬆達到事半功倍,成為快樂務農的現代神農氏。

乳牛
農業技術
機器人化身酪農大幫手 鋼鐵管家打理內外 智能牧場好悠閒

「遊覽車到達Parked牧場以後,牧場主人跟兒子熱情地泡咖啡,還準備餅乾陪我們聊天,似乎忘了當時應該是幫乳牛擠牛奶的時段。我問:『你們不用擠牛奶嗎?』他們說:『有啊!牛正在前面擠乳。』我們順著場主的目光看過去,發現有70多頭乳牛井然有序地排隊,等著給擠乳機器人擠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簡稱畜試所)技術服務組組長林正斌表示,「如果我們也進步到這種程度,那臺灣酪農業的發展十分值得期待!」

高雄13號-綠水晶
農業技術
接棒毛豆外銷的生力軍!「高雄13號」綠水晶產量更高更耐病

臺灣毛豆是具有競爭力的外銷型產業,為「臺灣綠金」產業。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簡稱旗南分場)為強化臺灣毛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優勢,一方面積極推動毛豆大農場機械化生產,以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改良品種,提升產量與品質,利用雜交育種法,歷經10年的選拔培育,育成毛豆新品種「高雄13號」,商品名為「綠水晶」,於2020年12月18日經專家審查通過,並於2022年3月9日取得國內大豆品種權登錄20年。為加強保護臺灣毛豆品種的智慧財產權,旗南分場將向日本申請植物品種權登錄,協助業者在日本市場經營布局。

智慧化雞舍
農業技術
洋雞壓境拚逆轉勝 智慧環控趕禽入室,擾雞機器人幫雞健身

「國外冷凍雞肉步步進逼,確實已衝擊到國內家禽飼養!」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技正陳志維更擔憂,「受到壓縮的可能不是白肉雞業者,而是價格較貴的土雞。因為消費者若要吃雞肉,多數會選擇價格更便宜的進口雞肉。」對此,國產家禽業者亟須調整產品結構與銷售通路妥善因應,「土雞智慧化密閉式禽舍飼養管理系統」等科技的出現,也為產業的永續發展帶來希望。

龍眼
農業技術
剷除果樹災星 荔枝細蛾的防治應用 荔枝與龍眼的救命符

若問荔枝果農最頭痛的害蟲是什麼?相信惡名昭彰的「蒂頭蟲」絕對是榜上有名!「蒂頭蟲」通指危害荔枝、龍眼果樹的細蛾科害蟲,一般通稱為「荔枝細蛾」,是影響荔枝、龍眼等果樹產量的重要害蟲。蟲害嚴重時,甚至會減少10~47%的產量,危害甚鉅。究竟臺灣的荔枝細蛾有幾種?牠的生態與危害特性是什麼?農友又應該怎麼樣進行防治管理呢?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蚵
農業技術
垃圾變黃金!蚵殼粉應用有訣竅 改良土壤肥力、增強疫病防治

許多未妥善再利用的蚵殼,常堆積於海岸邊。蚵殼內的有機物質一經分解,不僅會產生異味,其堆積處也容易被當作垃圾集散地,影響周邊環境。如何在既有的應用基礎上,加值蚵殼粉的運用效益與廣度,是值得研究的課題,也有助於達成農業副產物加值循環再利用的目標。

番茄
農業技術
有機和露天栽培免瘋欉 番茄「台中11號」 抗病又豐產的新品種

番茄栽培過程中番茄黃化捲葉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virus,TYLCV)所引起的番茄黃化捲葉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常造成農友巨大的經濟損失。栽培抗病品種為根本解決此病害發生的途徑。因此在進行番茄生產時,如可選擇對TYLCD具抗病性的番茄品種,將可確保農友的經濟收益。

捕穫文蛤
農業技術
水產養殖的科技之眼 精準掌握水質與數量

臺灣文蛤養殖自1969年以後經常發生異常死亡事件,直到近幾年還是時有所聞,4年前甚至傳出漁民養殖文蛤死亡率高達9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和國立嘉義大學等學研機構曾多次實地訪查研究發現,養殖環境溫度出現劇烈變化,導致養殖池水質與土質惡化,潛伏病原菌趁機快速繁殖感染,如果沒有在病原菌星火燎原前及時採取適當因應措施,就會引發文蛤暴斃災情。雖然漁民知其所以,卻還是無法防患未然。「養殖最大化,才能賺最多錢,是漁民根深蒂固的觀念。」水試所企劃資訊組副研究員王郁峻直言,目前仍須持續跟漁民宣導友善生態養殖,改變高密度放養的經營形態。

台農1號百香果
農業技術
有機友善×微生物製劑的栽培管理技術 締造南投百香果盛況

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素有水果之王美稱,為西番蓮科(Passifloraceae)的攀緣植物,原產於南美洲巴西,約有400種,其中有50~60種可做為鮮果食用。依2020年農業統計,全臺種植面積達900公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轄區臺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達730公頃以上,占全臺灣超過80%,為中部地區重要經濟果樹,常見栽植品種為「台農1號」,其中南投縣埔里鎮為百香果重要生產專區。

山胡椒種苗
農業技術
山胡椒雌性植株繁殖技術 穩定母株產量、補足市場缺口

山胡椒又稱為馬告,是一種樟科植物,山胡椒屬大概全世界有二百多種,在中國就有74種,其大部分分布在中國南部和西南部北緯18~34∘,以安徽、浙江、福建、雲南、四川、西藏的分布比較多(中國植物志,1994)。由於山胡椒是陽性的速生樹種,一般生長平均到3年就可以達到1.5~2公尺高,尤其在陽光充足的開闊地生長速度愈快,在野外砍伐後或是疏伐後的土地,常常見到天然下種的小苗。

學童吃午餐
農業技術
大數據時代的產銷整合 共通資訊平臺把關食安、召喚分身顧溫室

當人類智慧(HI)在大數據的浩瀚汪洋,碰到人工智慧(AI)會激盪出什麼火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研究員呂椿棠談到「智慧農業計畫」建置的「共通資訊平臺」時,開場就接連拋出3個問號:「我們收到這多的資料,給誰用?怎麼用?用到那裡去?」緊接著以肯定的語氣說:「我們用這些資料建立大水庫,找出我們要的內容,以及它能夠造出供我們使用的東西,最後一定要讓它落地。所以我們就開始分析跟建模,做出決策跟預測分析,再回饋給利害關係者使用。」於是大家所熟悉的「校園食材登錄平臺」跟「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便應運而生。

番茄園
農業技術
露天栽培讓我來! 小果番茄「花蓮24號-友愛 」耐熱又抗病

臺灣番茄栽培面積已達3,989公頃,然而近年來「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為臺灣露天番茄生產的限制因子,耐熱品種的番茄抗病力及品質也有待改進。有鑑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利用分子標誌輔助育種,經過多年的試驗,於2014年育成父母親本品系,經過品種特性檢定、泰國海外試種及抗病性檢定,終於育出兼具耐熱及抗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的紅色小果番茄新品種「花蓮24號-友愛」,並於2021年5月獲得品種權證書(品種權字第A0258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