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封面故事
餐桌常見的草莓果醬吐司,奶油餅乾夾厚厚的巧克力餡、一匙花生醬搭配焦香培根……擁有各式甜蜜果醬與抹醬點綴、療癒生活,才算享受。
醬是風土滋味的濃縮,臺灣農產豐富,不僅水果滋味揚名國際,農作產物也皆有獨特風味──以此製成甜甜的醬,當然更令人垂涎難擋,迷戀被甜蜜寵愛。
「說到工作上各種細節的堅持,以及鑽牛角尖的程度,我們確很像。」這對四十歲左右、彼此扶持多年的伴侶,在二○一六年成立「果食男子工作室」品牌,而今十年煮一醬,在國際大賽嶄露頭角,展現的不僅這些年默默奮鬥的成果,大約也是屬於倆人情感,深刻的見證。
「小時候家前面種了兩棵檸檬樹。採收時,爸爸會把檸檬切片泡熱水,加上一點蜂蜜,做成小朋友的飲料。」Yata Kazyo因為記掛童年那杯甜甜暖暖的溫柔滋味,才有了長大後種出的這一大片檸檬園。家裡從爺爺、奶奶輩開始農作,她與先生Mama Ratang 改種果樹,如今與果園第三代的女兒Yabung Ratang 一起經營「喇當大叔的果園」。
桃園市中壢區的中正路上,有一家在地經營約一甲子的「張豐盛商行」,裝潢不同於印象中的老店,簡潔明亮。販售花生、芝麻商品,還開發多種抹醬,同時兼賣各式雜貨和日式餅乾、糖果,而最有人氣的,則是多種自製口味霜淇淋與義式冰淇淋,搭配店內花生醬風味更佳,社群平臺上商行也有破千則標籤討論。
人物
春天是菜蔬極美的季節。草木萌芽,葉菜類紛紛開花,二月到四月正值芥藍花上市,一大把賣五十元,能吃好幾餐。
小時候只知芥藍炒牛肉好吃,卻不知道芥藍花也可以吃。有一次跟父母去鄉下,採回一大把盛開的白花芥藍,美極了,草花有一種恣意的生猛氣勢,抽高的花梗上星星點點,素樸又聖潔,怎麼大家沒有想到可以栽培來做裝飾用切花呢?
念戲劇系時,有一堂課老師帶我們去花市,給我們一個固定額度,讓每個人自由挑選自己喜歡的植物。
在花市裡仔細尋找,與自己頻率相近的植物,最後帶走了空氣鳳梨。花市老闆說,這種植物好照顧,不需要放在水裡、土裡,在空氣中就可以生存。
當所有人拿著一盆一盆的植物,走出花市集合,我只拿了一株握在手上,不用提袋,小小空氣鳳梨,就這樣被我拎出來。
迎接舊曆新年,思索著寫個開運文章應景,想起日本逢年過節常出現的達摩不倒翁。念頭一來,開啟了達摩「雷達」,我在住家附近商店、友人剛入厝的新房,陸續偵測到了達摩身影,原來達摩與我們很親近,這個小發現讓我頗驚喜。
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飄洋過海到了日本,形象變得很Q,而且還成了圓夢大使。日本人認為圓滾滾的達摩不倒翁,倒了立刻站起來,不為困境打倒很勵志,向祂許願一定能實現。
清晨六點,清水第一公有市場地下室還是暗的,但最角落的攤位已經亮起燈光,這裡是一一二號「黑豬王」,幾位早起的客人耐著性子排隊。年輕女子正俯首分切砧板上的豬肉,神情專注,俐落修除豬肉邊角多餘的筋膜、脂肪,手起刀落、大力剁塊,桌面為之震動,接著輕柔捧起豬肉秤重、裝袋,交到客人的手上後,她抬頭明媚一笑:「謝謝!下一位,姐姐妳想怎麼煮?」
土地
在公路尚未開通的年代,阿里山林鐵是出入瑞里地區唯一的交通工具,交力坪車站則是其中的運輸、集散要地,曾為該地注入活水,帶來繁華盛景。在這村落裡,目前僅有幾戶居民靜靜守護,唯一的熱鬧,在元宵佳節期間短暫重現。跟隨退休站長邱宗焜的腳步,走訪這座山村小站。
周星馳主演的電影《濟公》中,有把觀音菩薩贈送的扇子,能實現三次願望,實現一次裂開一道,裂三道就失去超能力了。那是把蒲葵扇。日後看到的濟公形象中,有時拿羽扇,有時拿芭蕉扇,我心想,這場戲真的只能用蒲葵扇呢。
蒲葵葉才有扇狀主脈,修剪一下就是蒲扇。華南是蒲葵原產地之一,果然是香港電影的道具。
臺灣生態獨特且豐富,擁有近五十種蛇類,常見的有毒蛇雨傘節、青竹絲、龜殼花,和無毒但是攻擊性較高的臭青公等。
其中一種稱得上沉默寡言、性情溫和的無害鄰居——金絲蛇,害羞沒有毒性,低調不常出現,鮮艷漂亮,全身盤繞橘黃或橘紅色條紋,臉頰邊有白色斑點。
飲食
晴朗的天氣,早晨八點鐘的氣溫已經升高了,才剛踏入菜市場,就在腐爛的葉菜、水果的甜香、熟食的煙火味、肉與魚的羶腥,龐大的混濁氣味中,嗅到了一股清新而頑強的氣息。我的腳步加快,期待地穿過人群,找到了不定期出現的流動攤販,像個老朋友那樣的打招呼:「老闆早安,你今天來啦。」靠近攤子時,那種獨特的氣味甚至帶著霸道的專制,讓我再聞不到其他。
冬去春來,市場上出現一麻袋一麻袋裝的新鮮皇帝豆,這也是南臺灣的旬之味。皇帝豆原產於中美洲,十九世紀引入臺灣種植,因為植株強壯耐旱、少病蟲害,成為南部農村常見的兼作植物。
來法國念書以前,我從未想過餐盤裡的食材來自哪裡、又是何時來到臺灣?天真的以為市場裡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自古以來這塊土地上就有米飯、各種青菜或水果。到法國之後,因為常聽到法國人說馬鈴薯、番茄這些我們常見的食材,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引進歐洲,大航海時代的故事聽久了,引起我對這些食材旅行歷史的興趣。
始於土地公廟,終於「三皇宮」的小街上,攤位散布,當地人說:「要逛市場,就去萬巒(市區)啦,比較大。」這大概是為了打發我等外地人。他們可是挺享受在這條人稱「萬金市場」的小路上買辦。
藝文
冬去春來,市場上出現一麻袋一麻袋裝的新鮮皇帝豆,這也是南臺灣的旬之味。皇帝豆原產於中美洲,十九世紀引入臺灣種植,因為植株強壯耐旱、少病蟲害,成為南部農村常見的兼作植物。
週末到勃根地訪友,朋友帶我去一家道地的小館,嚐到了極美味的「燉牛犢頭肉」。這是一道將小牛頭所有能吃的部位去骨留肉捲成一圈,切片後和蔬菜一同燉煮的料理。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膠質滿滿入口即化,有點像半筋半肉的清燉牛肉。
我們常常讀到一些「法國女人吃不胖」的文章,但法國料理重奶油的傳統,怎麼可能吃不胖?像早餐的可頌麵包要好吃,奶油是它最重要的靈魂。那有沒有一種可能,法式料理的量很少,所以法國人吃不胖?還是法人的運動量較大?
歲末,有一些新的際遇,也有一些故人離去。如何才能讓人從分離的悲傷中重拾希望呢?來一個肉桂卷吧。
每逢天冷,我就會翻瑞蒙卡佛的短篇小說集《大教堂》,當然是為了重讀〈一件很小、很美的事〉,小說裡的女主角因為遭遇劇變,忘記去取給兒子訂作的生日蛋糕,蛋糕店師傅不明其委,以為對方是棄單奧客,雙方本將大吵一架的火爆場景,最後化解於蛋糕師傅端出剛烤出爐的肉桂卷、請主角夫婦品嚐的溫馨時刻。
各期雜誌
果醬的風行,舊時曾寫就一段農產進入大型加工廠的發展,不論是大賣場五顏六色的果醬,還是甜食中繁複多樣的抹醬,儘管味道有時人造,卻總是偶爾懷念的兒時滋味。
隨飲食品質日受重視,專業而懷抱關懷土地初心的製醬職人嶄露頭角,追求產地溯源、
端一杯咖啡,靜坐在公園長椅,光線穿過背後樹林,攀爬過肩膀、輕咬手背,莫名感覺微微溫暖,抬頭,發現地上的光影都是,枝枒與樹葉的形狀──城中高壓生活偶爾需要短暫逃離,我們好像總不自覺會循著有樹林立的綠徑而去。
這一期綠意散步學,想帶著長居城市的鄉友一起漫步這座「植物園」。開門見樹,理解城市植栽、路樹的脈絡與來歷。
身處海產豐饒的美麗島嶼,洋流與季風推送,餐桌上迷人的風景,總有一兩道鮮美得讓人口齒生津的時魚海鮮。不過現今,隨友善環境和漁業永續觀念興起,應該怎麼做,才是落實關懷海洋,以及永續海鮮的識魚、食魚之道?跟著《鄉間小路》,我們邀請各有美味「手路菜」的海鮮主廚,化身餐桌邊的「侍魚師」,細說他們挑選食材時的海洋關懷與理念故事。
雖說現今可以看到的年糕百百款,街頭小吃的韓國辣炒年糕加魚板、江浙餐館裡雪裡紅炒寧波年糕,甚或日式百貨唐吉訶德裡,隨著新年起始陳列出的各式日本鏡餅裝飾……但說到年糕,臺灣最經典的代表,終究是傳統口味的甜年糕(甜粿)吧。那黏稠、彈力十足,來自糯米的延展特性,加上糖的甜蜜風味,臺灣人為生活奮鬥的堅韌與熱情,盡在其中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