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游 昇俯 第 146 頁
林試所發表世界新種「小西氏石櫟松露」 拚10年內量產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今(30)日發表世界新種「小西氏石櫟松露」,是臺灣繼「深脈松露」之後發表的第二個原生種白松露;林試所已開發出人工栽培技術,將其菌絲體接種菌根苗木,約需6至8年可栽培成子實體,直徑最大達3公分,預估10年內可望量產。
「森林療癒師」認證首度上線 4月底前線上課程享6折優惠
林務局鼓勵國人親近森林,用五感體驗自然森林浴,促進身心靈健康,達到預防性醫學效果,今年首度委託台灣森林保健學會建置「森林療癒師認證培訓平臺」,提供專業「森林療癒師」課程、師資培訓及認證。有興趣參與培訓民眾4月30日前報名線上課程,可享6折優惠。
兒童清明連假 國家森林遊樂區兒童入園免費!
春季生態復甦、百花齊放,最適合出外郊遊,4月2日至5日將迎來兒童節及清明節連續假期,農委會林務局轄管13處國家森林遊樂區,連假期間開放12歲以下兒童免費入園,搭乘烏來台車與太平山蹦蹦車也都免費!
4月季節性水果僅枇杷 農糧署:鳳梨價格今年可過關
農委會農糧署表示,4月除木瓜、香蕉、芭樂等全年生產水果,季節性水果只有枇杷,不會產生替代效應;但5、6月進入芒果、荔枝產季可能有變數,因屏東芒果近來發生「薊馬」蟲害,目前難以評估產量,但「鳳梨今年應該可以過關」。
做西餐但用7成在地食材 天才餐飲奪首屆綠色餐飲年度大獎
綠色餐飲指南今(23)日頒發綠色餐廳、供應商綠色餐飲指標獎項,位於高雄的天才餐飲集團(THOMAS CHIEN Restaurant)致力以餐飲帶動友善土地、農業永續生產正循環,使用食材選擇吃在地、食當季,臺灣在地食材用量約占7成,榮獲綠色餐飲年度大獎。
《野保法》初審通過 原住民使用「傳統獵具」捕獵不受限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22)日審查「野生動物保育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案,明文保障原住民傳統文化、祭儀捕獵權益,捕獵野生動物不得使用陷阱、鋼製吊索、獸鋏等方式,但原住民使用「傳統獵具」不在此限,均審議通過,送交立法院會審查。
林下經濟新成員 今年6月可望新增臺灣山茶
農委會推動適地發展林下經濟,開放森林容許種植作物包括段木香菇、木耳、臺灣金線連及森林蜂產品等,預估今年中、6月前後可再進一步開放「臺灣山茶」,只待苗木供應來源穩定。
台經院主任孫智麗:臺澳農產反季節合作 用品種優勢打國際市場
臺灣荔枝品種赴澳洲開創反季節生產合作模式,當初為農委會進行果樹海外營運策略規劃研究的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孫智麗表示,臺澳合作是仿效紐西蘭奇異果品牌Zespri海外生產模式,目的在讓臺灣優秀的品種、技術走出去,目標歐美高端市場,而不在拚量產。
地名是農業時代的線索 吳密察譯地名辭書再現臺灣拓墾史
伊能嘉矩一生致力臺灣研究,被譽為臺灣學開拓者,他所完成的這本《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今年由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翻譯,並經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審訂,首度中譯出版。
林務局植樹月贈苗 臺灣金絲桃等2,400株原生苗木19日發送
3月是植樹月,氣候溫煦,適合萬物生長發育,農委會林務局特在「國際森林日」以前、3月19日於臺北希望廣場,舉辦贈送樹苗活動,提供桃金孃、山黃梔及臺灣金絲桃3種臺灣原生苗木,共2,400株,每位民眾可領取每個樹種1株苗木,最多3株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