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105 頁
標準化冷鏈運輸,「冷」、「穩」缺一不可
自從2005年以來中國電子商務風起雲湧,在2017年阿里巴巴集團宣布以美金28.8億元投入大潤發(RT-mart)、歐尚(Auchan)為主的中國「線下實體賣場」體系
林下經濟走出不一樣的路,靠山吃山也能永續經營
臺灣擁有將近61%森林面積及豐富生態,不僅是重要的社會資產,同時也是各界極為關注的綠色產業寶庫。政府為了維護森林功能鼓勵造林,但農民僅靠林木收入往往不足以維生,間接導致許多國有林租地造林地疏於管理。
客座總編輯—以里山精神推動林下經濟,探討保育與開發的共處模式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
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為社區林業、生態旅遊、里山倡議。現任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社區林業中心主持人、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董事。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組技正、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森林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系主任、林場主任。
走入山間聚落,看見臺灣林下經濟多樣性
林下經濟,在臺灣是一個新穎的名詞,但從過往原住民的採集、在山區進行的小規模農作,到近年漸漸受到重視的林下養蜂、大武森雞,其實都可說是林下經濟的一種型態。
生物農藥產業體系初露鋒芒,重視跨域專業合作
走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生物藥劑大樓,一間又一間的實驗室正繁忙地進行菌株培養、蟲體實驗、防治效果試驗等工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2017年9月推出的10年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半政策,這項政策促使產官學界積極投入生物農藥研發與生產,加速生物農藥商品化。
從「寸草不留」到「雜草管理」,生物除草劑成潛力股 克服生物性問題,降低成本為首要目標
近年全球對於「雜草防除」的理念,已逐漸轉變為「雜草管理」,經由調控雜草的生長環境,抑制雜草的萌芽與競爭力,將雜草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從自然中找幫手,生物農藥為害物防治尖兵 相對化學農藥更友善,仍須摸索平衡之道
生物農藥可分為天然素材農藥、微生物農藥、生化農藥三大類,應注意的是,可用於生物防治的微生物如蘇力菌、枯草桿菌等僅是泛稱
生物防治如何對準新航道?害物整合管理為防治羅盤 平衡生態與生產,友善提升藥效靠整合防治
化學農藥氾濫,甚至周邊環境用藥連帶引發食品安全風險,朝向有機農業、友善環境農業的趨勢不再相對遙遠。
不再寂靜的春天!專一性生物農藥精準對抗害物—研發、宣導、商品化多管齊下,推動產業普及化
化學農藥的速效與價廉,解決不少飢荒,但也帶來環境的破壞與抗藥性問題,在全球高喊保護自然生態的今天,世界各國對生產和使用化學合成農藥,莫不更加謹慎。
客座總編輯—生物農藥,永續農業未來趨勢
謝奉家
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為生物農藥、生物技術。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生物藥劑組副研究員兼組長、中華農藥協會秘書長。曾任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藥物生物學組薦任技士、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