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102 頁
臺灣鵪鶉業年產值近十億 急需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臺灣鵪鶉產業的現況與未來展望
鵪鶉產業年產值大於臺灣第四大家禽的火雞。但此產業也有未列入家禽、產業資訊不透明、飼養管理技術有待提升等缺漏。藉由飼料配方改進、光照計畫實施、育種制度建立、產銷履歷等食品安全認證,將可創造出更多利潤。
友善環境農業跨步走 多元輔導制度,克服轉型陣痛期
隨著《有機農業促進法》的施行,臺灣目前有機及友善農業的總耕地面積不僅逐年成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也設下目標,以年增率10%的成長幅度,冀盼在2020年底前,達到1.5萬公頃的有機及友善農地。
為林木生命攀升 樹藝師和攀樹師
當業主有樹木上的問題需要諮詢或協助時,樹藝師會進行評估與建議,而在評估階段的樹上檢查,或是評估後的建議修剪,則會由攀樹師負責,因此兩者是相互輔助。
棗產業發展攻略:從選育、栽培到採後儲運 臺灣棗產業現況及調適方式
臺灣棗果實碩大、甜脆多汁,且含豐富的維生素,享有「臺灣蘋果」美稱,惟在產業發展上仍有天然災害風險導致產量及品質不穩定、品種不抗(耐)生物與氣象逆境……等等問題,有待在品種改良及栽培法改進上加以解決。
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 助部落農友,突破產銷困境
自2017年5月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開始審認「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提供農民有機驗證之外的另類選擇。截至目前為止,已有35家友善耕作推廣團體審認通過,且友善耕作面積目前已達3,743公頃。而在第一線實際協助農友往友善農業轉型的團體,又如何協助農友行銷,克服有機驗證的高門檻呢?
少壯營農不煩惱 青年從農創業貸款——協助轉介並持續放寬
農業金庫也會定時在全國青農的社群固定發布訊息,讓青農掌握最新資訊,藉由多種方法與臺灣各地青農接近,並確認創業貸款政策的宣傳渠道保持暢通。
天違逆,人自助 站穩農損困境——農業保險分散經營風險
截至2019年10月的統計資料,已開發銷售16種品項保險,包含農作物、養殖水產、家禽禽流感及農業設施,合計23張保單,未來將持續開發新品項保單,擴大保障範圍,並鼓勵農民參與以提高保險覆蓋率,協助降低農業經營風險。
補牢制度盲區,農民社會保險1+1
現行兩大農民社會保險制度,包括「農民健康保險」及「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職保臻全了農保未逮的職災領域,覈實後將可依法發放傷害給付及就醫津貼等,確保職災期間農業工作者經濟無虞,避免其生計蒙受斸損。
客座總編輯——主管機關改隸農委會,30年農保更接地氣
臺灣社會保險制度按職業別分立,換句話說,個人屬於什麼行業類別,就參加哪種保險,像勞工就參加勞工保險、公務員就隸屬公教人員保險、軍人納入軍人保險,農民就參與農民健康保險,若沒有職業就參加國民年金。
客座總編輯──林彥蓉 多應用性、多樣化,新世紀育種雙主軸
但談到永續農業、未來作物和聰明作物這一塊時,不能只著重在商業價值,像藜麥和小米這些過去被忽略的小眾作物,或是很多原住民作物都應被重視,除了營養價值高,也最能適應在地環境,加上這些作物的經營形態多屬於人力、資源低投入的粗放農業,實際上品種特性擁有許多優勢。